國學院內部培訓參考教材(三)——周易文化
周易文化
《周易》又稱《易經》,分為經部和傳部,經部之原名就為《周易》,是對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吉兇的判斷,而傳部含《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傳》上下、《說卦傳》、《文言》、《序卦傳》、《雜卦傳》,共七種十篇,稱之為“十翼”,是孔門弟子對《周易》經文的注解和對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論述。
《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督洝分饕?/span>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吨芤住窙]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
春秋時期,官學開始逐漸演變為民間私學。易學前后相因,遞變發展,百家之學興,易學乃隨之發生分化。自孔子贊易以后,《周易》被儒門奉為儒門圣典,六經之首。儒門之外,有兩支易學與儒門易并列發展:一為舊勢力仍存在的筮術易;另一為老子的道家易,易學開始分為三支。
《四庫全書總目》將易學歷史的源流變遷,分為“兩派六宗”。兩派,就是象數學派和義理學派;六宗,一為占卜宗,二為禨祥宗,三為造化宗,四為老莊宗,五為儒理宗,六為史事宗。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周易》又稱《易經》
有關《易經》的版本流傳:在人類沒有符號文字之前,是采用結繩記事,《易經》的八卦的陽爻,陰爻是用一個大結,和二個小結分別做代表。一串一串繩子結掛在墻壁上就是“卦”的由來。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疊而組合成的,因此每一個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個三爻卦相聯結,所以便稱做“連三”。又因為三爻卦中沒“三”這一卦,只有“山”“艮為山”。由結繩進步到符號文字以后,把“三”連結起來就像“山”如乾卦的排列是好像兩個山字連結起來的樣子,故把“連三”改為“連山”了。由于文明的進步,人類知識漸開,對周遭事務的認知也有改變,故對“連山”易有所修訂整理。至黃帝時代,發明了文字,把原先掛在墻壁的“連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號。發現易的排列,應該由坤乾兩卦開始。而且人類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排在乾卦前面,排在第一,為了正名故改為“歸藏”。一直延用到殷朝。周文王被紂王政治迫害,被囚在羑里。周文王被囚困在羑里為了避免紂王對他起謀反的疑心,所以對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書籍不敢讀。只有弄一本“歸藏”易來讀,以示胸無大志。即是文王羑里演易故事的由來?!皻w藏”易經周文王修訂整理即改名為《周易》??鬃又苡瘟袊呆?,六十八歲獲得《周易》,發現自己心中一切的疑問,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滿足的答案??鬃幼x《周易》“韋編三絕”,可見其用功夫之勤。并為《周易》寫了十篇文章,闡揚《周易》的理論。最后感嘆“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自嘆讀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歲讀到《周易》的話,就不必周游列國,到處問道了。所以《連山》、《歸藏》、《周易》實際上是一本書,由于版本不同而書名亦有所異。
《周易》
“周”之涵義
具體地說,“周”字,有二義:
①指周普、普遍,即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
②指代號,即周朝,古代常稱周朝的書為周書,如《周禮》、《周語》等。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也有人認為《易經》流行于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人依據《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因周文王得名。
“易”之涵義
①易由蜥蜴而得名,為一象形字,此說出自許慎《說文解字》;而蜥蜴能夠變色,俗稱“變色龍”,所以“易”的變易義,為蜥蜴的引申義。
②理解西周之“易”,理當以西周禮樂制度的變革為條件。
③日月為易,象征陰陽。從文字學看,“易”字的構成是“日”、“月”?!耙住鄙蠟椤叭铡?。
④日出為易?!案伞钡谋玖x。
⑤易是占卜之名。
⑥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
⑦交易,亦即陰消陽長、陽長陰消的相互變化。如一般太極圖所示。有說“易”的甲骨文為象征將一器皿水(或酒)倒入另一器皿之中,以示變換、交易。
⑧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著時空變幻,恒常的道不變?!断缔o傳》:“生生之謂易”。
⑨指古代卜筮之書的代名詞?!?/span>周禮》“太卜”的記載中,有《連山》、《歸藏》、《周易》三部筮書稱為“三易”,故易是筮書專有名詞。
東漢鄭玄的著作《易論》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边@句話總括了易的三種意思:“簡易”、“變易”和“恒常不變”。即是說宇宙的事物存在狀能的是:
1.順乎自然的,表現出易和簡兩種性質;
2.時時在變易之中;
3.又保持一種恒常。
日月的運行表現出一種非人為的自然,這是簡易;其位置、形狀卻又時時變化,這是變易;然而總是東方出、西方落這是“不易”。
《易經》由本文的“經”和解說的“傳”構成?!敖洝庇闪膫€用象征符號(即卦畫)的卦組成,每卦的內容包括卦畫、卦名、卦辭、爻題、爻辭組成。
一:爻,卦畫的基本單位為“爻”,爻分奇畫與偶畫,奇畫由一條長的橫線而成“—”,俗稱“陽爻”;偶畫是以兩條斷開的橫線而成“--”,俗稱“陰爻”。每一卦從最底層數起,總共有六爻,六爻以不同的奇畫偶畫配搭,形成八八六十四種不同的組合。按易天地人三才觀,初、二爻代表地,奇畫為剛偶畫為柔,三、四爻代表人,奇畫為義偶畫為仁,五、上爻代表天,奇畫為陽偶畫為陰。所以用“陽爻”“陰爻”稱謂奇畫與偶畫,是泛陰陽論的表現。
二:卦畫(卦的符號),即由六條“—”“--”奇偶畫爻組成。
三:卦名,顧名思義即前面卦畫之名,如“坤”“復”“既濟”等。
四:卦辭,在卦名后,對六爻的綜合總結,如“元亨利貞”,“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等。
五:爻題,即爻位名稱,表示某一爻在六爻中的具體位置及奇偶畫性質,六爻卦位自下而上數起,分別為初(即一)、二、三、四、五、上(即六)。“—”為九,“--”為六。如“初六”“九三”“六五”“上九”等。
六:爻辭,指單條爻的說明、描述文辭,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條爻辭,如“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蓖回粤鶙l爻辭間相對獨立、相對靜止但又相互關聯、相互作用,表示不同時間、階段事物的發展狀態,以構成完整的發展、發生過程即全卦六爻整體內容總結—卦辭。
七:上卦與下卦和內卦與外卦,因六十四卦最初由三爻八經卦重之演變而成:“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彼粤池砸嗫梢苑纸鉃樯习氩糠趾拖掳氩糠?,四、五、上為(上卦)或“外卦”,初、二、三為“下卦”或“內卦”。如“復”卦,上“地”下“震”,內“震”外“地”,“謙”卦為“坤”上“艮”下,內“艮”外“坤”。
周易古經
一:古經分篇
《周易》古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共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
二:卦的構成
1.卦符構成
《周易》每一卦有六爻,即六個符號組成,六個符號由兩部分組成,即上卦和下卦,上卦和下卦分別取八卦中的某一卦。何為八卦?八卦指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為了記住這八卦的符號,古人總結了順口溜:
乾三連,坤六斷。
震仰盂,艮覆碗。
離中虛,坎中滿。
兌上缺,巽下斷。
八卦符號兩兩相重,構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卦畫,8×8=64。為了區分八卦之卦和六十四卦之卦,古人稱八卦為“經卦”。稱六十四卦為“別卦”。因此,任意兩個經卦相重疊可以得一別卦。六十四卦是由八經卦相重而成。故從卦畫看,一別卦由兩經卦組成:居下部分稱內卦(又稱下體),另一部稱外卦(又稱上體)。
由于八卦相重成六十四卦,故往往用八卦卦象稱呼六十四別卦。八卦最基本的象是八種自然物:
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艮為山、兌為澤、坎為水、離為火。
為了記住六十四卦卦象,以兩個經卦卦象稱呼一別卦。如天地否即看成由天地組成的卦畫稱為否卦。天山遁可看成由天山組成的卦畫可稱為遁卦。
2.《周易》每一卦的組成
《周易》中每一卦除了卦畫(符號)外,還有卦名、卦爻辭,按照先后次序,《周易》每一卦有四部分組成。
①卦畫(卦的符號),即六條符號組成,如坤。
②卦名,所在卦畫后面的叫卦名,如乾,乾就是卦名,卦名是對卦畫最簡要的說明,它是這個卦的主題。
③卦辭,在卦名后面有一段文字,這段文字叫卦辭,卦辭是對一卦六爻總的說明。
④爻辭,一卦共六爻,即由六個符號組成,每爻都有一個意思,表達這個意思的文辭叫做爻辭。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條爻辭。在卦辭下,六條爻辭有“九”、“六”作為爻題,陽爻稱九,陰爻稱六。一卦六爻自下而上,若為陽爻依次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若為陰爻依次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3.卦爻辭的結構
《周易》卦爻辭,一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取象,說明事理;另一部分是斷語。
所謂取象,就是敘述一件事,或描述某一自然現象,以此說明一個道理。所謂斷語,就是下結論,多用吉、兇、悔、吝等辭?!吨芤住坟载侈o之所以要由兩部分組成,原因就是為了占問。在占問時,遇到某一卦或某一卦中的某一爻,先看卦爻辭取象部分,表示占問者處境,然后看判斷結果。
卦爻辭兩部分是一種因果關系,有其前因必有其后果,但是這種因果性不具有客觀性、普遍性,也就是說從其前因中推不出其后果,而且有許多事是偶然發生的,不具有普遍性,而《周易》作者將這些不具有真實性,不帶有普遍性的東西加以整理,作為《周易》的卦爻辭。以隱語形式普遍應用于占卜之中來預測未來。
《周易》卦爻辭并不是每一條都是有兩部分組成,情況比較復雜,有時沒有取象部分,直接下斷語。如《恒》九二“悔亡”?;蛘邲]有斷語,如《大畜》九二“輿說輹”(車子與車軸脫節,指車子壞了)。也有的斷語很長,如《坤》“利牝馬之貞”(此占適合乘雌馬)。
《周易》卦爻辭斷語常用辭及含義:
吉(善,福祥)
利(順利,適合)
吝(很難)
厲(危險)
悔(悔恨,窮困)
咎(災患)
兇(禍殃,大的災難)
《易經》指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及周代的《周易》,這三部經卦書統稱為易經。其中《連山》、《歸藏》已失傳,傳世的只有《周易》一本,所以我們也時常稱《易經》為《周易》。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闡述關于變化之書,長期被用作“卜筮”?!安敷摺本褪菍ξ磥硎聭B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中國自春秋戰國以來發展的諸子百家,大多也是從《易經》中汲取智慧,發展為各自的學說與理論。而其中儒學圣人孔子便開啟了唯心主義讀解《易經》的方式,以自己的意思來讀解《易經》,由此,《易經》已經不僅僅是“卜筮”之書,變得多元化,為啟蒙之書、教育之書。什么是“蒙”?蒙者,愚也??追f達《正義》言:“蒙者微昧,暗弱之名,物皆蒙昧也?!本褪钦f蒙就是蒙昧和愚昧,就是幼稚和無知。正因為蒙昧愚昧,幼稚無知,那就必須加強學習,注意修養。所以,蒙卦實質上也就是勸勉人們學習之卦。
孔子作“十翼”讀解《易經》,《十翼》即《易傳》,是解釋《周易》的著作,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共有十篇,故稱《十翼》。
杜甫詩云“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宛如兒童,出世時猶如一泓清泉,至純至正,若自小不加以教育,使之放任自流,有了壞的習慣,劣性滋長,日后恐將鑄成大錯,悔之晚矣。由此可知,啟蒙教育乃是出生后的頭等大事。啟蒙教育何等重要,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就給我們明確指出來了。孩子雖小,但生機勃勃,看似懵懂無知的狀態,但內心充滿求知的力量,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接受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則能養正,反之,改之難矣?!抖Y記?學記》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觀點,則是對《易經》教育思想的總結。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君子以果行育德"?!坝隆辈粌H僅是蒙卦的重點,更是《易經》的核心詞之一。易經講"道",天地人之大道,依道而思稱為義,按道而行稱為德,沿道而修則有禮,守道于心則有仁??芍^舉大義可成正氣,積小善而修大德?!兑捉洝访鞔_地把德育放在啟蒙教育的首位,整部《易經》中以四分之一的篇幅在談如何“修德”,如:君子“以懿文德”、“反身修德”、“厚德載物”等重視品德修養的表述。它不斷提醒我們一個人的德行好比人生的方向盤,決定著一個人生活的質量、一生的走向、對國家和社會的價值。由此可見,啟蒙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易經》蒙卦第五爻,爻辭:六五:童蒙,吉。為什么“童蒙”是“吉”呢?因為兒童天真幼稚、柔順乖巧,這時的懵懂是可以啟發的,可以隨著教育改變。像兒童那樣虛心柔順,愿意接受老師的教育,所以是很好的。占得此卦者,在做事時不要不懂裝懂,如果你能像兒童那樣天真無邪地處事待人,能謙虛地接受別人的指導和建議,你將大獲成功。占得此卦者,適宜培養或收養孩子,結果是吉祥的。因為他們是一張白紙,還沒有粘染上不良的惡習,將來能培養成才。兒童的蒙昧,是天真無邪的表現,自然吉祥了。這也告訴我們,一個人不怕愚昧無知,只怕不虛心、抗拒學習。蒙昧無知之所以為吉,因為幼童既柔順又謙遜。
謙卦第三爻,爻辭: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為什么“有終”“吉”?卦意為有功勞而謙卑的君子,有好結果,吉祥。這便啟示我們有功勞之人,不要居功自傲,這樣才會吉祥。東漢時期的一名大將馮異,他屢立戰功,但他“為人謙退不伐”,人稱“大樹”將軍,因此他名垂清史。一個人如果妄自尊大,好大喜功,甚至攬功邀賞,居功自傲,以至聲色犬馬,作威作福,飛揚跋扈,必然導致眾叛親離,更談不上建功立業。與馮異相反,在隋朝的時候,有一位大將叫史萬歲,他英勇善戰,治軍有方,臨陣對敵,應變無方,號為良將??墒?,由于引起隋文帝近臣的嫉妒,有一次在作戰中被瞞了戰功。史萬歲及其手下人非常不服氣,他數次給皇帝上表陳述,但隋文帝仍未醒悟。后來,隋文帝召見史萬歲,當時出征將士數百人在朝稱冤。史萬歲對眾人說:“吾今日為汝極言于上,事當決矣?!笔啡f歲見到隋文帝后,說:“將士有功,為朝廷所抑!”言辭憤激,有忤于上。隋文帝一聽大怒,令武士將史萬歲暴殺于朝堂。對于有功者,需學習馮異,不要以功自居,不要非去爭得獎賞,勞苦有功而不自夸,這樣才會吉祥。否則可能會因此而惹禍。這就啟示了我們做人之理。
否卦卦辭: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本卦辭的意思是:否卦違背了人的需求,人們之間的來往是不通暢的,非常不便利。君子必須堅守正道。這時強大者離去,弱小者到來。占得此卦者,是諸事不順時期。小人當道,君子不利,倒霉的是不該倒霉的人。在事業方面,是“大往小來”,得到了小的,失去了大的。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收獲很小。在做事方面,“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币簿褪钦f,這時候君子不應該去追求榮華富貴,不應該去謀取財錢及職位,應該隱藏自己的才華與能力,躲開目前這種小人當道的環境,時刻警惕,有才不露,有德不顯,有善不露。要注意韜光養晦,熬過這段時期之后,才能有所作為。在求名方面,條件還不成熟,時機不利,需再努力一陣子,并得到他人的幫助,理想才可以實現。觀望歷史,成功者無不韜光養晦,靜待時機,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天時地利人和,方才是出動之時,太過早的展示自己,反而使自己得不到充實自我的機會,有才而非“高才”,易折。啟示了我們做事之理。
我們越了解的越多,越是發現自己的淺薄和無知。而如果想學到更多學問,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空著的杯子”,而不是驕傲自滿,做事學習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態?!翱毡膽B”并不是一味的否定過去,而是要懷著放空過去的一種態度,去融入新的環境,對待新的學習,新的事物。易經博大精深,涵義無窮,觀天道以察人道,自古以來啟示了多少代人,無不在教育我們做人、做事之理。
《易經》給中國傳統思想的啟蒙,打破傳統神“教”,天地人和,貢獻是無可比擬的。
周易文化與現代生活
鄭萬耕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王魯湘:歡迎走進《世紀大講堂》,這里是思想的盛宴,這里是學術的殿堂?!吨芤住肥侵腥A文明史上一部內涵精深,影響廣泛、流傳久遠的典籍,有群經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稱。幾千年來《周易》以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吸引著人們在各個領域對其進行研究和應用,形成了龐大的易學研究與應用體系。那么對于現代生活,《周易》的思維方式和理論體系對我們還有哪些啟示?它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工作,以及我們的思維?我們又能否將它應用于當今的現實生活之中?有關這些問題,我們今天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了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鄭萬耕先生,大家歡迎。鄭先生您好,歡迎做客《世紀大講堂》,下面我們看一下大屏幕一個介紹鄭先生的短片。
王魯湘:那現在我們說就拿這個《周易》,前面加個周字,它實際上是西周的時候編纂而成,里頭的所謂的卦爻辭,大概寫的也都是,記的也都是當時周的一些事情是嗎?
鄭萬耕:從《易經》,《周易》的卦爻辭來說,基本上是記載的一些殷周時期的情況。
王魯湘:殷周時期,也包括了這個殷。
鄭萬耕:它的產生是在周朝初年,殷周之際,所以說這個可能有一些過去的一些遺存。
王魯湘:可能是當時候的占卜的一些記錄,這些記錄都是一條一條的,后面有些人給它進行了一個歸納,給它總結,而且把它進行了整理,然后變成了這么一個六十四卦的卦爻辭在一起的書是吧?
鄭萬耕:對,是經過后人整理的,它原來有一些算卦的記錄,筮辭的一些記錄。那么后來有一些人為了后人算卦的方便加以整理,加以潤色,賦予它一些當時人所可能有的一些思維,那么這里邊就可能它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民俗方面的內容,包括原始巫術的一些內容,也可能包含一些哲學思維的萌芽,或者當時人的一些生活經驗,生活智慧的一些東西。
王魯湘:那么我們現代生活中間,當然我們知道我們中國的,我們的文化有一個,曾經有一個斷層,這個斷層中間的話,其實《周易》可能在某種意義上離開了我們很多人的生活。那么現在隨著中國文化的復興,大家對《周易》現在興趣非常昂然,很多人都在學習它,研究它,那么像這方面的人你接觸過嗎?
鄭萬耕:也接觸過一些。
王魯湘:也接觸過一些。
鄭萬耕:民間的這樣一些人,他們從各種不同的方面,他來詮釋《周易》,如果從學院派的角度來說,有些可能言不由衷,但是從我們普通老百姓,來了解《周易》,有許多還是有一定價值的。
王魯湘:那么從大學里頭一個哲學教授的角度,你如何理解民間的,對《周易》占卜的這樣一種,也是傳了幾千年的這樣一種小傳統。
鄭萬耕:從我個人而言,我感到《周易》當中,他認為《周易》有四種圣人之道,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卜筮者尚其占,以制器者尚其象,這樣四種圣人之道。就是《周易》當中它不僅僅是一個方面,這些方面都有。但是現在從漢朝開始這樣一個東西逐漸開始分化,占卜這一塊基本上流落到民間。
王魯湘:變成術數。
鄭萬耕:變成術數,流落到民間。那么學院派知識分子或者說古代的學人,他們所闡發的是《周易》當中所包含的一些理論思維,治國方略或者是它的一些生活智慧,那么這兩塊呢,我感到在現實生活當中都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王魯湘:好,下面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鄭教授給我們演講,鄭教授今天演講的主題就是《周易與現代生活》。
鄭萬耕:《周易》它博大精深,那么它究竟對我們的現實生活還有沒有價值,有沒有意義?有沒有影響呢?我想答案肯定是肯定的。舉一個例子,比如說近十幾年以來,在我們的社會生活當中,有兩句話或者是兩個理念,普通的老百姓都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這兩句話一個是與時俱進,一個是和諧社會。
那么與時俱進在《周易》當中就是與時偕行。偕,在《說文解字》當中就說:偕者,俱也;行者,進也。那么,與時偕行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與時俱進。與時俱進這種思想就來自于周易文化,和諧社會也是如此。
在《周易》當中講太和,追求一種最高的和諧的理想狀態,把它叫做“大和”,也就是太和。它講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講履,和之至也,履和而至,履以和行,都是講和。實際上《周易》當中所提出的最高價值理想就是太和。這成為我們中華學人一直追求的一個價值目標。所以從這兩點我們就可以看到《周易》對我們的現實生活,對我們的當代社會都有它深刻的價值。
《周易》當中有三點,這些道理當中有三點特別重要,一個是尚變,第二個是貴中,第三個是趨時。
先說第一點,尚變?!吨芤住?,這個易字,它的一個基本意義就是變,變易,當然《易》一名而含三義,有不易、簡易和變易。那么現在我說的是變易?!吨芤住诽貏e推崇變,唯變所適,又講“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窮就是事物發展到極點,這就叫做窮;發展到極點,那么就可能就要發生變化,發生了變化,進行了變革,事物就通達順暢了,這就叫做“變則通”。通達順暢了,這個事物就會有一個比較長的,順利發展的時期,那這就叫做“通則久”。這個強調變通的觀點,它的一個基本思想的含義,它有個基本思想基礎,是物極則反,所以《周易》的作者或者《易經》《易傳》當中,它提醒我們人要有一個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只有這樣,你才能身安,家齊,國家可保。我們歷代的思想家,特別是歷代的改革家,比如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搞改革,魏源、龔自珍強調更法,康有為、譚嗣同搞戊戌維新,都是把《周易》當中這種變通思想,變革的思想作為他們的思想武器。
那么這個通,通則久,不是說永久,就是說在不久的將來它還可能會達到,走到極點,那我們還必須變革。不變革就沒有出路,不變革我們國家就不會越來越興旺發達。
那么剛才說了要有憂患意識,要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則無患。那么怎樣使我們的社會不斷地走向前進,而不走向衰落?那么《周易》它就提出了兩個原則,一個就是剛才講的問題:貴中,強調中道;一個是趨時。
中與和是連在一起的,不中就不能和,中是和的必要條件,所以只有中才能達到剛才我們所說的社會的和諧,達到那個最高的和諧。那么在《周易》當中特別強調這個中,一般來說處在中爻的,上卦的第五爻,下卦的第二爻,處在中爻的,大部分都是吉利的。如果既處在中爻,同時又是陽爻處在陽位,陰爻處在陰位,比如說陽爻處在五的位置,陰爻處在二的位置,這就是既中又正,它強調中正。蔣介石這個名字就來源于這樣一種思維。
在豫卦,豫卦的六二爻辭講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苯橛谑@兩個字就出來了。這就是說,耿介如石,堅剛如石,你做事情不要等到天黑,就是發現這個事情,發現了事物苗頭馬上就去做,它是吉利的。為什么它會吉利?是因為中正:“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既中又正。蔣介石,蔣中正這個詞就出來了。
那么中國古人曾有過這樣一句話,說,“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時中”,又講“知時中之意,則思過半”?!八歼^半”,這也是《周易》當中的話,是說你懂得了時中的內涵,懂得了它的精神實質,那么對《周易》整個講的道理,你基本上就把握了一半,可見他們推崇時中。
那么下邊我就要說到時了,“趨時”。那么這個觀念,在《周易》當中發揮得應該說是淋漓盡致,形成一個非常系統的理論觀念。它講到要明時,要察時,通過察時來明時。時機未到你要待時而動。什么是待時而動呢?《周易》當中講了,“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把器具,器械工具打磨精良,隱而不發,等待時機。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一旦時機成熟,那就要堅定果敢,立即行動,這樣你就會取得非常大的成就,這就是所謂的“待時而動”。
與時俱進,那么在《周易》當中講了三次。乾卦的《文言傳》講,“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就是講白天奮勉努力,從不懈怠,到了晚上你就應該安閑休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樣你就會取得大的成功。
損卦講:“損益盈虛,與時偕行”。益卦講到“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就是不管你是損,減損,還是增加,盈滿還是虧缺,都應該根據不同的時機采取不同的措施,所以它又講,要“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這是在艮卦里。
艮卦它的含義是什么呢?艮就是止,所以它后邊就講: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也就是說不管你待時而動也好,還是與時偕行也好,與時俱進也好,你都應該以不失時機作為一個基本的準則。“行”比較好理解,比較好做,但是,“止”就不見得。我們做什么事情,既要有所為,也要有所不為。當你事業順利發展,蒸蒸日上的時候,你敢不敢止?這個時機到了,你有沒有魄力嘎然而止?舊的不做了,另做新的,你開創一個新的產業,開創一個新的事業,這是很難做到的。
所以中國古人講“知止”,當然是從道德的角度講,要“止于至善”,可是如果我們把它引伸開來,從《周易》這一段話我們可以看到,它不僅僅是一個道德上的止于至善,而且你的事業,你的工作,你所開拓的各個方面的東西,是不是可以到此為止,另謀新路?這恐怕是現實社會當中很重要的一個考驗,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思維。這是講時機未到,要待時而動,時機已到要與時俱進。那么如果時機變了,時機、時運、時勢,發生了變化,《周易》講那就應該“趨時”,就要“變通”,“變通趨時”就是緊緊追隨時勢的發展,抓住新的恰當的機遇。這就是我說的趨時,就是“變通者,趨時者也”,或者反過來說,趨時就是變通,根據不同的時機,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或者說這就是時中,因時而行中道。
孟子曾經講過執中,說你堅守中道是非常好的,可是“執中無權,猶執一也”,你執中無權,沒有一個權變,不進行通權達變,只堅持一個道理,是吧,一個模式,不能通權達變,不能隨時加以變通,那只能是把道給害了,那是“賊道”。男女授受不親,這是道,這是禮也??墒巧┠缭谑?,權也。這個通權達變實際上也就是因時而行道,要對這個道要有所調整。
就比如說我們騎自行車總要有微調,你不可能永遠直直地,這樣正正直直地走,永遠直著走,你非摔倒不可??墒俏覀儾粩嗟財Q著這個把,在這樣進行一些微調,這個微調就是剛才我說的權。但是它又鼓勵“中”。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因時而行中道,這樣你才能保證你的順利地暢行無阻。那么這是所講的時。所以時這個觀念,在《周易》當中出現了58次到60次之間,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講,用時、時機、時用等等,它的各種情況。所以這樣一種觀念對我們任何人,對我們現實生活來說都是影響至深,影響很大。
中國歷代的思想家都在闡發“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古老的命題。
那么剛才我講了這樣三個方面,六個字:尚變、貴中和趨時。那么《周易》它不僅僅停留在這樣一些問題上,而且它把這樣一些觀念,這樣一些原則,它從哲學的更高的角度,從形而上學的角度來加以論證,就提出了陰陽變易思維。其實,剛才我所講的這樣一些,都滲透了它的陰陽思維,陰陽變易的思維??梢哉f陰陽變易的思維它是我們《周易》的核心,是我們《周易》的最基本的特征,如果離開了這個學說,其它別的學說無從談起,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那陰陽學說,我想它是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思維方式,就我自己而言,我給它概括成四句話,就是《周易》當中的四句話,用《周易》當中的四句話來概括,第一是“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就是又陰又陽,有陰就有陽,有陽就有陰,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就是陽可以變成陰,陰也可以變成陽,就是陰陽相互轉化。那么陰陽相互聯結,相互滲透,相互轉化,這是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所以它叫做一陰一陽之謂道。
我們看,不能只有天沒有地,只有天沒有地那就不成其為宇宙:不能只有男人沒有女人,有男人沒有女人,那就不成其為社會,那就不成其為人類。我們一個社會,你既要有領導,又要有群眾,既要有官員,又要有民眾,這樣才能構成一個社會。那同時還有中外,內外上下,不同的民族,這就是一陰一陽。同時陽中還有陰,陰中還有陽。你比如你們坐在這兒,有男有女,男女就是陰陽,可是不論是男人身上,還是女人身上,你都是由血氣構成的,按照中國古代醫學,血為陰,氣為陽。但是陽中又有陰,這個陰陽又分成陰陽。
我們一天有晝夜,說白天是陽,夜晚是陰??墒前滋鞆奈绾?,午,中午以前是陽,中午以后又是陰,屬陰。夜晚子時以前屬陰,子時以后又屬陽,陰陽當中又各生陰陽。所以我們觀察事物就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個方面。獨陽不生,獨陰不成,天下沒有孤陰孤陽之物,也沒有純陰純陽之事。陰陽總是相互聯結,相互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所以我們看社會,我們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看到成績,也要看到缺點??吹轿覀儸F在形勢一片大好,我們也還要看到它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它背后所潛伏著的可能出現的危險。這就是一陰一陽所給我們提供的思維方式,一種思維方法。
那么老子他又從反面看問題,“反者道之動”。就是你別人,你儒家,你只看到了事物的正面,只看到了社會好的方面,仁義道德,那么在這個仁義的背后還有沒有其它別的方面不恰當的東西,影響著我們社會的發展?他也是在思考社會,怎樣使社會更加安寧,更加安定,更加發展。他并不是什么都無所作為,他思考的問題和儒家基本上是一樣的,也是安邦定國。但是你常人,你儒家,你看到的這一方面,那么我看到的是另外一方面,那么這樣我們中國人的理論思維,我們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就進一步向前進,就深刻了一步。
第二句話,“陰陽不測之謂神”,就說事物的變化總是神妙莫測,剛才我們說事物它總是按照一定的規律發展,有規則,有確定性,那么這就叫做常,《周易》當中就稱為道,可是事物的變化還有變數,事物的發展還有變數,有不確定性,有偶然性,這種偶然性,這種不確定性,在《周易》當中就叫做神,神就是神妙莫測,不好把握。
你比如說我們平常講的,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為什么叫不測風云,不測這個詞就來自于《周易》。事物本來按照常規,按照它的規則,可能就直接由此向彼發展,可是突然遇到了一個什么事件,它突然改變了方向,或者折回來了,或者是另外一個方向。
兩年前,美國次貸危機發生了,究竟向哪里走,下一步會是什么樣子,誰也不知道,誰也不知道它會發展成為我們現在的全世界范圍的,金融危機,這就是陰陽不測。
第三句話,“日新之謂盛德”,或者叫做“生生之謂易”。在《周易》當中這兩句話是連在一起的。日新之謂盛德,就是說每一天都在更新,這是天地最大的德性,天地最根本的性質。生就是創造,生生就是不斷有所創造,不斷有所創造這才稱得上變易,或者說這才是我們《周易》所講的變易。老是重復過去的東西,不斷走向衰退,那不是《周易》所講的變易。
誰都不會愿意過平平淡淡的、老是千篇一律的生活,都希望不斷有所前進,不斷有所更新,不斷有所提高,這不就是不斷地在更新嗎?所以《周易》叫做“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
甚至臺灣有一個哲學家,被稱為現代新儒家的牟宗三先生,他創立了生命哲學。他這一套生命哲學體系,他的一開始的出發點就是《周易》這兩句話,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當然他結合了西方哲學的,尤其是康德哲學的一些東西。那么他就稱為生命哲學。那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受這樣的東西的熏陶,都在被它所昭示,被它所激勵。
第四句話,“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或者“剛柔相推變在其中”。剛柔就是陰陽,陽剛和陰柔,這兩個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推移,那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它實際上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內因論的先驅。就是說,你這個事業能不能發展,你的事業出了問題,或者你自己出了問題,你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去找很多客觀條件,先找一找你內部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在自身找原因,自身找問題,你才能真正解決。所以他強調內因,強調剛柔相推。
我想這樣四句話可以概括陰陽變易學說的基本內容,當然還可以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強調,陰陽互補啊,陰陽和諧,陰陽流轉等等,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都在闡發這樣一個命題。
要用北京大學朱伯崑先生的話來說,就是中國歷代的思想家都在闡發“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古老的命題。那么我們中國的辯證思維,我們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我們中國人的智慧從而得到了鍛煉。這個思維方式,或者思維方法,它是永遠起作用的,永遠不過時的,其它別的原則,章法,規范,都可以過時,但是這些東西是永遠起作用的。
中國人的社會生活,政治理念,道德意識以及民俗習慣,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到現在仍然有它強大的生命力,值得我們去學習,去研究,去探討,去弘揚。
當然《周易》當中還講了許多其它的,剛才我說了,一個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思維方式,觀察世界和解釋世界的思維方式;提供了一套治國的方略,或者原則;給我們人提供了一套生活智慧和生活的規范,尤其是他所講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樣一個人生的總原則,人生的總態度,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傮w來說,我感到《周易》它的理論,它的思維博大精深,雖然有些方面高深莫測,但是對我們中國人的社會生活,政治理念,道德意識以及民俗習慣,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到現在仍然有它強大的生命力,值得我們去學習,去研究,去探討,去弘揚。今天就說到這兒,謝謝大家。
王魯湘:非常感謝鄭萬耕先生充滿激情,也充滿智慧的演講,我們知道《周易》這本書,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不僅僅是對我們一些國家的領導者,也不僅僅是對我們的一些文人學者,而且對我們普通人其實在每一個生活的細節中間,都影響至深。我隨便舉一些例子,比如說我們經常掛在嘴里頭的一些成語,就是一種民族智慧的結晶。
那么這種成語之多,我們《周易》貢獻是最多的,隨便舉幾個,剛才鄭先生已經說到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我們經??吹浆F在有很多的企業領導的辦公室里頭會掛著這幾個字,對不對,另外還有否極泰來,還有樂知天命,立竿見影,物極必反,你想想隨便舉一舉,這么多的詞來自于《周易》。
那么說到這部智慧之書的話,我們當然要說這些卦爻辭的詞語,剛才我們說的都是詞語以外,其實這個卦相也很重要,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個八卦,它就是兩種爻,一個是陽爻就是一橫,一個陰爻就是兩個短橫,就這兩個東西組成,這就所謂的陰和陽。但是這個八卦,我看它是三個這樣的爻組成一個卦,而不是兩個,這就是一種智慧。
我過去在大學讀哲學系的時候,我就觀察,我們八個基礎卦沒有一個卦是對稱的,那么六十四卦中間的話我們也發現,只有八個卦是對稱的,其它那么多的卦也都是非對稱的,那么他為什么不強調這種對稱性?
鄭萬耕:《周易》當中一方面有對稱,一方面它同時又不對稱,這就是剛才說的陰陽不測,它實際上是強調一個事物的多樣性,也同時強調事物的統一性,比方說剛才我們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講一個統一性,或者《周易》當中講的殊途同歸,一致百慮,或者百慮一致就是講這樣的東西,這說明我們中國人,他不是一個非常用一個固定的模式,一個固定的思維來觀察一個東西,但是事物它確實它又存在著一定的規律,一定的規范,一定的規則。那我們找到了這個規則,我們對這個事物,我們人就有了主觀能動性,我們就可以在一定的把握,但是同時呢你又不能把你頭腦給局限死了,那么這樣剛才說的,那就是多,就是中國人講的三,強調三,強調天地人三才,是吧,這一卦,下邊這兩爻,一卦六爻嘛,它是地,上邊兩爻是天,中間兩爻是人,這是三才,這個思想可能和老子有關系。
王魯湘:有關系,對。
鄭萬耕:老子講,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或者人也大,不同的版本,有的是王,有的是人,它是只有人可以和天地相并立,這稱為三,在世界萬物當中只有人可以和天地相媲美。那么《周易》就提出了這個三才觀念。
王魯湘:我這里隨便畫了一個卦,鄭老師說的下面這兩爻是地,上面這兩爻是天,中間兩爻是人,大家注意這不是簡單的三分,特別注意中間這個人,人是在中間是跨的,它是跨上下兩卦的,因此人是贊天地之化育。
鄭萬耕:同時又頂天立地。
王魯湘:這里還有一位網友,叫生活秀的,他針對前些年楊振寧先生的一次演講,這個演講影響很深遠。其中最重要的有一句話就是《易經》影響了中國文化的思維方式,但是這個影響,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楊振寧先生,大家尊敬的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那么您對楊先生的這樣一個結論,這樣一個判斷,您有什么看法?
鄭萬耕:這個問題很不好回答,因為我不懂自然科學,所以就更沒有發言權,但是從《周易》的角度我還是可以說兩句,說《周易》的思維,影響了我們中國人的理論思維兩千年,或者說我們中國人的理論思維的提高,是通過歷代易學家對《周易》的闡發得到鍛煉和提高的,這是沒有問題的。
因為五經四書當中,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它們主要是講倫理道德方面的東西。天道闡發得不多,那么能夠和道家相媲美,就是《周易》這個系統,那當然后來是當作是儒家的經典之一,是五經之首,這個系統。那么它的影響確實相當深,《周易》當中,既有形式邏輯的思維,也有象數思維,也有辯證思維,就是它的思維方式應該屬于是多方面的。那么究竟是哪種思維方式,影響了我們中國的科技的發展,楊先生沒講,我也不知道他具體指什么,講得很籠統,也可能他懂自然科學,他了解中國古代的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對他個人可能在某一方面,他認為有拘束,有不好的影響,或者阻礙他思維展開的這樣一種影響,但是在其它方面他沒有深入地做出說明,所以我也不好妄加評論。
王魯湘:現在我們把提問交給現場,有同學關于《周易》方面的問題,要向鄭先生請教的,請舉手。
同學:老師,您好,我們知道東方人與西方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欲望和能力這個方面,他都是不相同的,那么請問這個東西是否與《周易》和中國古代傳統文學,它高度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一方面有關?那么如果有關的話,請問您認為《周易》在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定上面,是過時的還是超前的?謝謝。
鄭萬耕:按照整個中國傳統或者西方的傳統來說,在歷史的角度,西方人強調分,中國人強調合,或者西方人強調分析,中國人強調綜合,這是這兩個文化有很重要的差別。那么在這個問題上,從這種思維方式應用到處理天和人的關系,那么我們中國剛才已經講了,強調天人合一,強調天人協調。那剛才我們又講了,《周易》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或者說一個成語,叫做裁成輔相,就是講人,后就是君王,“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之地之宜”。
剛才說了,大自然是一個客觀的存在,它自然而然,它又生生不息,那么我們人處在天地之間,你只能參贊天地之化育,你不能去改變自然界的規律,不能去破壞自然,所以叫做加以調節。
“裁成”,就是加以調節完成,使它完成;輔相天地之宜,天地它變化,那個自自然然的東西,你去進行推動,所以這就是天人協調?!跋忍於旄ミ`,后天而奉天時”,我們自然現象,沒有變化,自然界的變化沒有到來之前,我們對它加以開發,加以引導,自然界也不違背,這叫先天下而天弗違。自然界的變化已經到來之后,人就應該注意適應,要順天應時,這就叫后天而奉天時,所以說它這叫做天人合德,也就是天人協調。所以張岱年老先生說,裁成輔相,天人合德,是中國古代一個典型的天人協調論。這個天人協調論確實影響了我們整個中國文化,應該說始終。
雖然說我們近些年來,新文化運動以后,我們強調人定勝天,但是我們做了很多不應該做的事情,違背自然規律,違背自然發展的事情,那么現在我們反過來從《周易》當中,從中國文化當中,尋找人和自然的這樣一種關系,把它作為一種指導思想的時候,我們就感到中國古人這個思維,有他合理的地方或者有他的優勢,甚至比西方人那個強調改造自然,強調或者是以人為中心,那樣一種人類中心論的觀點是不一樣的。它有它的優勢。在我們現在解決生態危機,解決生態平衡,解決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中,使我們可以借鑒。
王魯湘:下一位同學。
學生:鄭教授您好,我這有一個問題要請教您,就是關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起源問題,就是在易學界有什么說法,然后就是是不是有一個,現在已經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了,您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
鄭萬耕:這個問題到現在,我的觀點仍然是一個謎。陰陽兩爻,八卦、六十四卦,它的最基本的要素,我們王魯湘剛才講的,就是陰陽兩個爻,一個陽爻,一橫線,一個陰爻,中間斷開,這是它的基本要素。但是究竟八卦是怎么產生的,怎么從爻變成了卦,或者說由爻組成卦?這樣一個說法在《易傳》當中就沒有說清楚??墒撬终f呢,“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怎么突然后邊又出來了八卦,這個有人就提出了疑問,說這可能是當時,就是兩套算卦的方法。
王魯湘:合到一起了。
鄭萬耕:后人沒有弄清楚,把它合到一起,這只是一種說法,是不是能成為定論?
王魯湘:也不好說。
鄭萬耕:但是我們可以懷疑。張政烺先生說的數字卦,是吧,八卦或者六十四卦來源于數字卦??墒菙底重允橇池?,絕大多數是六爻卦,這是不是我們八卦來源呢?
王魯湘:六爻卦。
鄭萬耕:六爻卦。所以這個問題,也仍然解決不了九和六的問題。九、六是什么。
王魯湘:為什么是九。
鄭萬耕:說九是陽,六是陰,不過這是后來講的。那么這個問題,這個數字卦也解決不了,所以說這個問題到現在仍然是個問題。當然說這個符號,兩個符號,有人說是結繩記事,影響比較大的,屈萬里先生,那么這兩個結之間,這個是陽爻,這中間一個結,就這兩個之間這是陰爻,這個受到啟發,然后出現了這樣一個陰陽的兩畫,這是一種說法。
郭沫若先生說是男女生殖器的崇拜,男根和女陰,這個說法,我現在想,它是西方弗洛伊德學說傳播到中國的一個產物,生命崇拜,但是這個說法,在《周易》當中它也能找到根據,能解釋。
還有一個說法,就是馮友蘭先生和高亨先生,他們講,就和算卦那個草棍有關系,實際上這個和那個結繩記事相類似。那這個草棍,那么兩個結之間,這個是陽爻,那么這兩個結,這樣一段,這樣一段,中間有個結它就斷開,這個是陰爻。
那么朱伯崑先生說了,這個可能比較樸實,和我們算卦又有密切關系,這個可能更加符合原義,但是都是一種沒有史料根據的推測,究竟是個什么樣子,到現在沒有考古學上的根據。有考古學根據的,就是那個張政烺先生說的數字卦,但是他有些問題還解決不了,解釋不了。所以說到現在為止,仍然是個謎。這是我所知道的,也可能你知道得更多一些。
王魯湘:《周易》凝結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智慧,曾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歷史,今天人類步入了信息時代,但是《周易》里面的哲學思想,以及《周易》對于自然界,社會人事的規律總結,仍然是我們當代的中國人可以遵循的行為準則。真正了解《周易》我們會從中受益良多。
——香港乾坤國學院教育培訓服務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