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文化應用研究部
高級研究員、研究員:任興寶、何文進、荊智弘、吳海斌、劉云鶴、王勇、王小軍、劉全威、譚媛元、肖賢貴、聶大洲、李玉英、謝鐘辰、陳艷、彭惠、王春風、黃麗娟、王建、李慧明、謝鐘辰、柴三媛、高興洪、陳延昌、崔秀麗、閆春蘭、陳慶、張春杰、司衛華、王光文、莫永顏、劉金柱、李汶東、黃得強、吳恩光、鄧金歐、楊振欽、馮瑋、孟海燕、胡冰琪、張玄輝、劉艷杰、王小新、李小云、王法芳、崔嫚、劉春秀、周建春、楊玉紅、張冬英、范鑫、陳向紅。
1、從哲學研究的范疇上來說:
儒家——入世的哲學,
道家——隱世的哲學,
佛家——出世的哲學。
儒家主張“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有社會責任感,他們積極入世,自覺地“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道家講“自然”,講“道”,超離了塵世。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凡事順其自然,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可過分強求,讓熱衷于塵世功名的人更加清醒。
佛家講“三界”、“輪回轉世”、“因果報應”、“色空”等,善者入天堂,惡者下地獄。
2、從功用的角度上來說:
儒家——治世,
道家——治身,
佛家——治心。
儒家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使命;道家以“自然”觀照人,認為,一個人若能超脫于生死的執著,其心靈也就可以超脫形體的局限,而與“道”契合為一,進入“萬物一府,死生同狀”(《莊子·天地》)的境界,在心靈上獲得極大的自由,成為精神上不受任何環境影響的“圣人”,或神妙至真的“神人”。佛家基于對人生“無常故苦”的價值判斷,懷著對人的迷惑、煩惱、痛苦、死亡的真誠關切,指出解脫的方法和途徑,從而為人提供了一種宗教的精神依托。更著重轉向內心的探索、轉換和提升,把心性修養看作人生解脫的必由之路,明心見性,超脫修心。
3、從文化主旨方面來講:
儒家——進取文化,
道家——規律文化,
佛家——奉獻文化。
儒家學說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儒家的大同理想,內圣外王之學,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主張,以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心態,無不反映出剛健有為、奮進不止的精神。
老子所說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規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事必須“因陰陽之恒,順天地之?!?,違反客觀規律,必然招致災禍?!胺蛉耸卤貙⑴c天地相參,然后乃可以成功”認為道是世界的終極根源,是無所不覆、無所不載、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體,否認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
佛教以“犧牲”為教義,“犧牲”就是奉獻。地藏王菩薩說:“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佛家講布施,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都是奉獻精神的體現。
4、從日常生活的需要方面來講:
儒家——糧店,
道家——藥店,
佛家——百貨店。
儒家思想,是我們生活所必須的,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DNA?!∥覀兠總€人都生活在人世中,受倫理道德的規范,有禮有節地待人接物。懷有積極入世的熱情,去投身自己的事業。儒家精神,是滲透在我們每個人的骨子里的。
當國家戰亂、社會動蕩的時候,道家就像一劑良藥,為社會療傷。人在社會中遭遇不順的時候,也需要去藥店逛逛,療療傷,舒緩一下緊繃的心。以道家的廣闊視角看我們生活的人世間,實在很渺小。生活中的煩心事,更是滄海一粟,不值一提。暫時放下塵世的事務,體會莊子所說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大逍遙境界。
佛家則是不論生病或不生病,它都存在。百貨店不是必須的,有糧吃、治好病,就可以在世上生存了。百貨商店可以去逛逛,不去也不會不能生存。正如佛家,信仰也好,不信也好,是每個人的選擇。即使不信佛的人,也能從佛家的佛理中找到自己需要的。
史上最全:儒釋道三家文化的比較
5、從身心修養來說:
儒家——正心,
道家——靜心,
佛家——明心。
儒家講“正心”。 《大學》里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歸根到底是要“止于至善”——要守住人性中最本真、最大的那個善念。然后逐步展開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經過了止于至善、定、靜、安、慮,然后人就能心安理得。儒家“正”的這個“心”實際上就是仁愛之心。
道家講“靜心”。 《道德經》認為最高明的是“致虛極,守靜篤”,就是要回歸到虛靜的狀態,所以,道家“靜”的“心”是一種虛靜之心、自然之心。 這個“自然”不是大自然的意思,這個“自然”就是本然,指的是人本來的那個樣子,不虛偽、不做作,與自然界、社會、他人安然相處,自己的身心也和諧一體,不跟自己較勁,人本來的樣子就是虛靜的。 所以道家講要“靜心”,修虛靜之心。
佛家講“明心”。 “明”的這個“心”就是慈悲心、平常心、虛空心、精靜心,也就是人的本心,所以叫“明心見性”?!懊餍摹?,即明白世界的本性,明了自己的本心,那就不會糾結了,就能很聰明地應對各種生活,幸福感就提高了。
6、從氣度的修養來說:
儒家——養正氣,
道家——養大氣,
佛家——化怨氣。
正氣于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間的至大至剛之氣;于人,正氣便是光明正大、剛正不屈之氣。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具體說,就是培養正義感,培養一身正氣的儒家人格。
道家的特質,就是“大”,眼界大,氣象更大,直至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叭f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疤斓嘏c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概括成一個詞,便是大氣。養大氣要以大道為心,以自然為意,以日月為雙眼,以天地為視野。別怕高不可及,說白了,就是以大觀小,以全看缺。在做人做事、看待問題上,只要能力求更有高度、更加整體,不狹隘、不偏頗,便已經是在抵達大道、通往大氣的路上。
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會發生爭斗,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
如何化解心中的怨氣呢?佛學上說要“看破,放下?!笨雌?,放下就會心中無事,就會心中無物,更別提區區怨氣了?!氨緛頍o一物,何處惹塵?!?,到處都是凈土蓮華,無有掛礙。
7、從提升的方式上來講:
儒家——敬,
道家——靜,
佛家——凈。
儒家講敬是敬畏,人要有敬畏感,才能敬天,敬地,敬人。 道家講靜是清靜無為,人要有清靜感,只有在內心清靜的時候才能感悟到道的存在。 佛家講凈,是指人心內的清凈沒有污濁,欲望和煩惱。心凈了也就是放下所有煩惱痛苦,人也就得到解脫,獲得了自在。
做事敬心,敬德,敬自然,謹慎而為!謂之儒!為人自省,除欲安心,心平不瀾,喜怒自然,不行于色,追求靜花止水,謂之道!十方世界,花是花,物是物!心中執念以來世,清心薄欲修來生!這應該算佛,不癡不嗔!無欲無求!煩是自擾!遵循萬物,道法自然!
8、從研究的方向來講:
儒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道家——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佛家——人與超自然之間的關系。
在儒家思想中,倫理關系是人與人之間最主要的關系,所以儒家心目中的人不是“社會關系的總合”,而各種倫理關系的總和,把個體視作在各種倫理關系中占據特定置的人。因此,儒家尤其強調一個人的“份”,即一個人在倫理關系中的特定位置和身份。其天地君親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愛孝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都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體現。
道家思想強調"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違",認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主張人應當愛護自然,保持與大自然協調相處的和諧關系,順應大自然的客觀規律辦事,不自生而能長生,告誡人們不要做無謂的爭斗和掠奪,夫唯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一切要順其自然,就像水一樣無往不利。不爭不勝,才得以長存!反自然之道而行之,就將作繭自縛,必然會危害人類自身,引起自絕于天地的嚴重后果,甚至被大自然把整個人類都開除出"地球村"。
佛家處理的則是人與超自然的關系,講生命的超越。從中可以看到我們和其他生命最深的因緣,我們跟宇宙大化最深的連接,乃至直接地了生脫死,這是佛家修行要你觀照的地方。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會問“生從何來、死向何去”的動物,在這里就有人與超自然的連接,而它關聯著終極的關懷。佛教自從漢代傳入中國后,給中國人帶來了全新的、超驗的生死觀,中國人才有了死后來生、輪回轉世這些觀念。
9、從智慧的角度來講:
儒家——德性的智慧,
道家——空靈的智慧,
佛家——解脫的智慧。
儒家強調禮樂教化,內圣外王;
道家強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佛家強調緣起性空,轉識成智。
10、從人生觀方面來講:
儒家——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道家——順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儒家的人生觀,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為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天下,這便是內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態度是積極進取的,對社會現實有強烈的關切和歷史使命感,以天下為己任。強調人的社會責任,高度重視人類生活的群體性,并以倫理關系解釋人類群體生活的特征。同時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薄笆坎豢梢圆缓胍恪?,“不怨天,不尤人”。主張“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這種“憂道不憂貧”、憂天下而不憂個人的憂國憂民的博大襟懷,成為一種優秀的傳統,啟迪、昭示著后人,激勵著后世之仁人君子以天下為己任,自覺地為國家分憂,為人民大眾分憂。
道家的人生觀,以超越世俗人際關系網的圖絆,獲得個人內心平靜自在為價值取向,既反對心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關心社會事業的奮斗成功,只要各自順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擾,必然自為而相因,成就一和諧寧靜的社會,其人生態度消極自保,以免禍全生為最低目標,以各安其性命之情為最高目標,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道家受“無為意識”的支配,倡導一種“無為而無所不為”的社會理念,強調人的內部自然而發的東西。即通過對理想人格的追求,便能夠不斷完善與發展自己。
佛教的人生觀是普世的人生觀,它關注一切生命,而不僅僅局限于人類本身,把世間一切有靈性的生命都作為考察和關懷的對象。同時,佛教的人生觀既聯通現世,又承接過去,指引未來。人生苦短,處處的無常和苦難困擾著我們,作為人本身要重視當下的自我完善,從當下的自我做起,做到心靈的和諧和生命的升華,揚善除惡,用“慈悲喜舍”、“悲智雙運”的佛教思想,充實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11、從世界觀方面來講:
儒家——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臺,
道家——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追求與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相由心生,世界在自己心中,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12、從個人修養角度來講:
儒家——仁義禮智信,
道家——領悟道,修養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佛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遵守十戒,心靈安定,運用智慧。
13、從價值觀角度來講:
儒家——在努力進取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道家——以完善的自我帶動和諧的社會,
佛家——在為他人獻愛心、為社會做貢獻的過程。
14、從游戲的角度來講:
儒家講的是社會的“游戲規則”,
道教講的是“游戲技巧”,
佛家則是講的游戲中融通的大智慧。
儒釋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區別
打開百度 App,看更多美圖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的文化
儒家倡導知識的獲取和品德的培養,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文
化。
道家文化——遵循規律的文化
道家遵循自然規律,提倡無為而治,順其自然,是一種尊
重自然,尊重規律的文化。
佛家文化——無私奉獻的文化
佛家思想中蘊含了慈悲和福報論,是一種無私奉獻的文化。
二、做人標準
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儒家對于做人標準要求很高,共九點。仁是仁愛,是儒家
思想的核心。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于"禮"。禮是孔子
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智同"知",是孔子的認識論和
倫理學的基本范疇。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
致的態度。恕是指寬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指與人
交往中的老實忠厚。孝是對父母的尊重。悌是對兄長的敬
愛。
道家文化——領悟道法,淡泊名利“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道家創始人老子認為道是世界本
源,天地萬物都有道而生,同時道也是存在于萬物之中的
普遍法則。兩個互相矛盾的對立面以及對立面的相互轉化
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領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順應自然。
另外,“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也是利用了轉化
思想完成的,淡泊名利,不爭也是爭。
佛家文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佛家文化中,因果輪回觀深入人心。做善事有善報,干壞
事便要嘗壞果。所以佛家倡導信徒慈悲為懷,多積善果。
三、人生觀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論語·為政》中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
欲,不逾矩。”這句話就是對儒家人生觀的最佳闡釋,人三
十當立,該當建功立業。
道家文化——順其自然、自我完善
道家的順其自然觀念就是要掌握道的法度,與自然和諧相
處。這絕非簡單容易之事,想要掌握道的規律就需要多思
考觀察和學習,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愛眾生、無私奉獻佛家文化中有業報觀,講求對世間萬物都報以同等的慈悲,
無私奉獻,超凡脫俗。
四、世界觀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臺
儒家文化重視人才,鼓勵人們追求知識??鬃觿撧k私學,
主張有教無類也是為了給有思想有才華的人提供知識基
礎,讓他們更好地展現自己的才華。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重視自然界
規律
道家順其自然和無為而治的思想很大一部分就是仰仗著自
然界自身所擁有的一套平衡系統,所以要重視自然界的各
種規律。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心中即世界
佛家文化偏向于唯心主義,相由心生,所以佛教強調心靈
的純凈,只要心靈純凈,那么所看到的世界也就變得純凈。
五、價值觀
儒家文化——不斷提升自己實現人生價值
我們創造物質財富額精神財富的過程同時也是在實現自身
價值的過程,儒家倡導提升自己的才能和道德都是為了更
好的實現自身價值做服務的。道家文化——以自身的完善促進社會的和諧
道家在治國思想上的無為而治是一個較為理想化的治國方
式,所以這就對人民的素質提出了很大的要求,注重自身
的完善,才能更好的促進社會的和諧。
佛家文化——在為他人獻愛心的過程中實現人生價值
為他人獻愛心、做好事是主張慈悲為懷的佛家最提倡的,
在獻愛心的過程中,人們的精神和靈魂都會得到升華,獲
得真正的快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六、哲學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學
儒家文化是三家最貼近我們生活的一種文化,追求知識,
培養道德,積極向上等等,都讓我們“入世”,讓我們更好
地適應社會和生活。
道家文化——出世哲學
道家的很多思想都是偏理想化的生活,超脫凡塵俗世,不
計較得失,順其自然,淡泊名利,這些都是能讓心靈沉靜
的思想。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
佛家文化具有超逸的處事態度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境界,可
以說是有了超脫凡世的思想。佛家又倡導入凡世做好事,
幫助他人。七、物質食糧對精神食糧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不吃就會餓
儒家文化適合當做自己主要遵循的信念,他貼近生活,只
要努力和堅持就能夠達到。按照儒家思想去行動后,你能
有效感受到思想給自己帶來的提升和幫助。
道家文化——副食,不吃沒滋味
道家文化適合取里面一些觀念遵循,要完全掌握道家文化
十分困難,順其自然對于改善自己的心態有很大的好處,
能有效增添生活中的幸福指數。
佛家文化——水果,不吃不甜蜜
佛家文化想要完全學習也很困難,可以學習其中的精神,
不懼于奉獻,樂得奉獻,才能讓自己的生活更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