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文化應用研究部
高級研究員、研究員:王勇、張成杰(臺灣)、朱鶴云、王小軍、蔡紅楓、顧生才、劉云鶴、余新棟、莫富國、王聚甫、韓國龍、文俊欽、譚拴云、曾慶榮、博明鏡、郝志貴、曹國寶、胡斌、杜紅光、王柯棋、王重新、彭杰、邱正偉、盧福華、黃森、朱常智、呂永聚、玉瑩、吳林、陳艷、張春杰、沈文慧、方興奎、曾水運、林飛良、楊明凱、邱宇寧、蔡昌銀、胡代旭、李衿所、楊豐源、張麗芬、梁玲燕、謝幸活、黃維、時春全、張勤練、朱昌仁、陸小弟、楊加苗、潘慶強、郝洪震、馬思忠、劉忠誠、鄒川江、王越、張煜忠、施華、陳夢雪、顧維斗、劉德明、穆雙坤、季亞媛、楊玉紅、邵紹祥、朱曉忠、張愛紅、王開祥、張冬英、陳向紅、王信珹、胡冰琪、梁朝城、王汪輝、劉兆瑞、黃德強、劉凱慶、周建春、崔嫚。
關于國學的定義,除基本定義外,在具體的定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尚未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
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筑等諸多方面?,F“國學”概念產生于十九世紀,當時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熱,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并主張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
國學是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百家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并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是共存共鳴的,沒有主從關系,如果按時期所起作用而論,各家學說在各個時期都發揮著或顯性或隱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領域不同而已;各家學說也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領域的道家與法家、軍事領域的道家、兵家、醫學領域的道家、醫家、還有其它各領域的各家(名家、墨家、農家……)等等,某一領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國學的各個學派學說并沒有主從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學派學說為主體。
“國學”這個概念中國歷史上就有,《周禮》里面就有,《漢書》、《后漢書》、《晉書》里面,都有“國學”的概念。唐代也有,你看廬山下面有個——現在也還叫——白鹿洞書院,這個書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成為當時的“四大書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這個地方不叫白鹿洞書院,而是叫“白鹿洞國學”。白鹿洞國學是個什么意思呢?是所學校??梢?,在中國歷史上,“國學”這個概念是有的,“國學”這個名詞是有的,但歷來講的所謂“國學”,都是指“國立學校”的意思。明初設中都國子學,后改為國子監,掌國學諸生訓導的政令。國子監設有禮、樂、律、射、御、書、數等教學科目。
近代以來所謂“國學”一詞,有學者認為源自日本,江戶時代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滿等提倡對日本的古代典籍進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國學”之稱。“五四“運動期間,陳獨秀等發起新文化運動,將中國的落后挨打歸罪于二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歸罪于以孔子和四書五經,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進口號。但胡適等人在運動后期則針對性地提出“整理國故”口號,主張“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的口號,力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出中西文明的有機結合點,為中國的新生尋找出路。1934年,章炳麟在蘇州創辦章氏國學講習會,對國學做了總結性的講解。章炳麟上述幾次演講經過記錄整理,出版了《國故論衡》、《國學概論》、《章太炎國學演講錄》等書,在二三十年代影響很大。章炳麟所謂國學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文學”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對國學范圍的界定。此外,胡適、顧頡剛、錢穆等人也有關于“國學”“國故”“國粹”的種種論述。自 “西學東漸”之風后,為了區別開“西學”與“中國之學”,便產生了現“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這個國學概念。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批判胡適買辦哲學和資產階級唯心史觀,以及歷次的文藝批判運動,“國學”作為一個口號或名詞已基本消失。只是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后,隨著“愛我中華”之風日熾和“中國崛起”口號之響起,尤其是“孔子學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國內的連續上演,“國學”又在海內外以前所未有的熱度火起來。
何謂國學?這個詞的涵義有不同的解讀,社會上尚未有統一的認識。有學者認為國學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凡是中國的文化學術都屬于國學;亦有學者認為國學是專對治國理政而言的,國學特指“治國理政”之學。但無論怎樣,有兩點是可以確定的:
1、國學的基本定義是什么?“國學”的現在涵義是“西學東漸”后相對“西學”而言的,所以國學無可爭議是“中國固有的文化學術”。
2、國學門類寬泛復雜,有無主從之分?國學是以先秦諸子百家為根基的,先秦諸子百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并無主從關系;如就各時期所起作用而論,諸子百家學說在各時期各相應領域都起著重要作用,所以諸子百家學說并無主從之分。
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并涵蓋后期各朝代的各類文化學術。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中國古代的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易學、術數、醫學、星相、建筑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范疇。“國學”之名,始之清末。其時歐美學術進入中國,號為“新學”、“西學”等,與之相對,人們便把中國固有的學問統稱為“舊學”、“中學”或“國學”等。國學也可以指中國古代學說。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諸子,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它們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這些思想從各個不同的方面論述如何治理國家。對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有很深遠的影響,慢慢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
今人對國學的基本看法只在形式上,乃至覺得用文言文的就是國學,對于樸學之類幾無任何概念。舉例來說,治國學先從經學開始,經,古稱六經或六藝,后世經歷秦火,幾經輾轉,乃最終定為十三經,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吨芤住芬哉俭咧畷?,歷秦火而獨存,沒有被焚禁過,六經之中其他經書及六國史書之類都在焚書坑儒中被焚,后在漢初由官方整理尋找,從故秦博士伏生這些人那里按他們的背誦記述重新補足,與原書多不一致,同時又有魯恭王壞孔子家壁發現壁中書,及后世劉歆于秘府整理出的“古文經”,雖有經學家的今古文之爭,古文家又因偽造部分經書而被詬病,后東漢鄭玄調和今古文,又經王弼、王肅諸人,今古文之爭漸弭,而一代人皆以一代之風氣解經,西漢尚災異,故董仲舒等人講公羊學言災變,京房易學講卦氣;東漢流行讖緯,鄭玄乃兼注緯書;魏晉尚玄,乃有調和儒道之努力,論四本、崇有、貴無以至有將無同之論,說《易》者多采道家之旨。南北朝至隋唐大略沿襲并整理,孔穎達箋注群經,為當時經學南北融合作出貢獻。
宋明時易學繼陳摶而有邵雍,后朱熹采易圖講易,重在義理,此時理學產生,又者經歷隋唐,經學受到禪宗影響,又進入新的境界。再有太極、氣、理、性之說遍及人心,此時經學離孔子所治經已漸遠,至王陽明“心學”則更是采佛家大乘精義。清朝文字獄大興,考據樸學大興,乾嘉年間尤盛,納蘭《通志堂經解》之后,諸家整理經學文字勘定版本,并作正義箋疏,焦循、錢大昕、阮元等為冠。
近代俞樾兼通今古文,其弟子則又啟今古文之爭,又有南海先生康有為作《新學偽經考》,當時章太炎、劉師培諸人,遂爭演愈烈。通經學史,還須知道經學背后的政治因素,如漢代治經是士族壟斷仕途的方法,注經便是掌握話語權,乃造出儼然春秋貴族一般的世代簪纓之巨族,在晉以后士族遂成為超越皇權的勢力,至有“王馬共天下”之說。
今古文之爭更牽涉到很多政治因素,如王莽改制等,總而言之,經學中問題錯綜復雜,而只有治經學后,才能遍及群書,治史、子、集部。例如,不通經學,不會《爾雅》、《說文解字》訓詁音韻之類,就無法在文句上讀懂古書;不懂《周易》象數乃至天文地理者,就無法讀懂史書中各種歷法天象災異記載,也讀不懂《史記》中《秦楚之際月表》之類,從而亦無法理解司馬遷“究天人之際”的理論體系;不懂易學,不讀《春秋》《詩經》、《禮記》之類,就無法理解子學中的很多理論來源(因為古代文化的整理者和集大成者不是老子、墨子、莊子,而是儒家的至圣先師孔子)。
史部的體系大致三種,一者紀傳,承襲《史記》體制,如《漢書》、《明史》者;一者紀年,承襲《春秋》體制,如《資治通鑒》者;又者紀事,承襲《通鑒紀事本末》,如《宋史紀事本末》等。而在章誠齋眼中,六經皆史(《周易》和史之關系可參考胡樸安《周易古史觀》),故史部實際也是繼承經學傳統,史筆即用春秋筆法,并采用經學中通三統、尊王攘夷、大一統、母以子貴等觀念,這是史部概況。
子部是四部中最少的一部分,故將佛道典籍均填入子部,先秦諸子著作是子部最早來源,多歸于子部雜學之屬,以備與儒家參合互用,而兵農醫術等應用內容在子部則列為較下之學,易學中部分陰陽五行術數之類也在其列,如《六壬大全》、《三命通會》、《李虛中命書》等。
集部有楚辭、總集、別集等分類,主要收錄歷代文藝方面作品,這一部分由于歷代作家不斷更新填充而蔚為大觀,如宋人著書就有數萬卷,而在江陵焚書之后天下藏書不過才兩三萬卷。此部分與經學中小學(音韻訓詁等)多有關聯,如《佩文詩韻》等,要之,不同小學,不解平仄及古音等就不能吟詩填詞作賦屬文,今人文章不濟多半還是小學功底不夠扎實,對漢字本身感悟不深,又不能通其他幾門語言與漢語對比,更顯語言能力單薄。集部文章可作三不朽之“立言”者,也是文章精華處。
《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毙鞛⒐{:“人之柔者曰儒,因以為學人之稱。"儒"本是鄙稱,儒家這一稱號不是孔子自家封號,而應是墨家對孔子這一學派的稱呼?!币虼斯糯ǔR浴叭濉狈Q學者,如《字匯·人部》:“儒,學者之稱?!币浴叭濉狈Q謂儒家,只是古代的一種用法,如《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p>
也就是說,儒家學說是古代服務于帝王統治的教化學說,并不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場而為老百姓服務的學說。因此,如果以儒家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是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看作古代專制主義或為古代專制主義服務的思想的代名詞。當然,并非全盤否定儒家文化,而是說,如果將中國傳統文化全部或是主要看作是儒家文化,不僅全盤否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而且也將儒家文化中積極的因素給否定了。這顯然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本來面目,更不是當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旨所在。
國學,顧名思義,就是國家之學,也是國人之學。古代中國的國家觀念是不斷變化的,但無論怎么變化,都可以稱之為中國或華夏。也就是說,國學應當是中國或華夏歷朝歷代學術文化之總稱。從歷史來說,國學不能局限于儒家之學,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儒學只是與道、墨、法等諸家相并列之一家學說
國學的分類方法其一是“四庫全書”的分類方法,它把國學分經、史、子、集四大類。
“經”是指古籍經典,如《易經》、《詩經》、《孝經》、《論語》、《孟子》等等,后來又增加一點語言訓詁學方面的著作,如《爾雅》。 | |
“史”指一些史學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馬遷的《史記》、鄭樵的《通志》,斷代史,如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歐陽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專詳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等;以地域為記載中心的方志等。 |
“子”是指中國歷史上創立一個學說或學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荀子》,法家的《韓非子》、《商君書》,兵家的《孫子》,道家的《老子》、《莊子》,以及釋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皆入“子部”。 | |
“集”是歷史上諸位文人學者的總集和個人的文集。個人的稱為“別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荊公集》等;總集如《昭明文選》、《文苑英華》、《玉臺新詠》等。四庫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戲劇作品如《長生殿》、《西廂記》、《牡丹亭》也屬集部。 |
另一種是按內容屬性分類,開始分為三類:義理之學、考據之學及辭章之學。
義理之學,闡明事物道理,也就是哲學;考據之學,從事歷史研究,也就是史學;辭章之學,從事詩詞散文以及章奏、書判等實用文體創作的,就是文學,及今天所說的文史哲等社會科學。后來又有人在此基礎上又加了兩個以補其不足:一是經世之學,即治國馭民的政治、經濟、法律等社會科學知識;二是科技之學,即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知識。
(中華經典)
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合稱。始見于《莊子--天運篇》。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這六部經典著作的全名依次為《詩經》《書經》(即《尚書》)《禮記》《易經》(即《周易》)《樂經》《春秋》。
《漢書·藝文志》說,儒家“游文于六經之中”。所謂“六經”,指《詩》、《書》、《禮》、《樂》、《易》、《春秋》。這些文獻,當時并沒有稱“經”,直到戰國后期,莊子轉述孔子的話語對老子談論這六部著作時,才開始有“六經”之說。
《周易》是群經之首,是一部淵源邃古、博大精深的哲學著作,中國哲學的源頭活水?!兑住吩从诤訄D洛書,上古有三本《易》:連山、歸藏、周易。前兩本失傳,于是易經現在等同于《周易》?!耙住庇腥N含義,一是變化,即世間萬事萬物的無窮變化;二是“簡易”,即以簡單詮釋復雜、“以六爻窮變化”;三是“不變”,即永恒不變。中國哲學的許多思想,比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亢龍有悔、履霜堅冰都出自這部著作。許多科學現象也和《周易》理論不謀而合,體現中國古人的智慧。
《書》,又稱《尚書》,這是周王室外史所藏的政治文件?!渡袝窂膬热萆峡煞譃閮深?,祭祀類和戰爭類,即所謂“古之大事,惟祀與戎”。從文體形式上,也可以分兩大類,即上行的奏議和下行的詔令?!渡袝返奈恼陆Y構完整,層次分明,在命題謀篇上非常講究,不少篇章文采飛揚。但由于時代久遠,語言佶屈聱牙,古奧難懂。
《詩》即《詩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又因為其中的作品都可以用樂器伴奏演唱,所以《詩經》也稱為我國古代第一部樂歌總集。
《詩經》來源有二,一是王室派“行人”到民間“采詩”,二是公卿大夫給周天子的“獻詩”。但無論哪種詩歌,最后統一由周王室設在家廟的“守藏室”(即國家圖書館)刪定。春秋時期,諸侯宴饗、會盟,莫不賦詩,可見《詩》已普遍流傳。
《詩經》最初在先秦被稱為”詩“或“詩三百”。后因孔子很重視它,在培養從政人此時,非常重視詩教,把詩歌教育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所以到了漢代,一些學者把它奉為經典,便稱之為《詩經》。
《詩》分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包括十五國風,《周南》、《召南》、《王》則是洛陽一帶的民歌。雅、頌則是王室的祭歌和頌歌,表現手法有賦、比、興,它的基本風格是淳樸自然,敢于描寫現實,開啟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
《樂》是隸屬周王室司樂的音樂作品,有人說《詩》和《樂》實際上是一體的?!对姟窞闃犯?,“詩”記詞,“樂”記譜?!稑贰芳?、商兩代音樂精華之大成,由周公在洛邑整理而成,周王室歷代樂官修訂?,F《樂》已失傳,無法知道其原貌。
《禮》,又稱《周禮》、《周官》,是周王室的宗伯管理的典章制度。周公在洛邑制禮作樂,奠定周禮的基礎。所謂禮,是天子、諸侯、大夫必須遵循的嚴格的等級制度,其主要內容有建侯衛、宗法制、封諸侯、五服制;爵位、謚法、官制和吉、兇等禮?!吨芏Y》被秦始皇徹底燒毀。西漢末年,劉向自稱發現了古本并加以著錄,這就是今本《周禮》,此事至今還令人生疑。
《春秋》之名,是先秦人們對史書的通稱,除周王室外,各國也都設有史官。秦焚書后,各國國史皆亡。西漢時,學者們借口耳相傳,整理成《左傳》、《公羊傳》等,漢儒以為以上各書是解釋孔子所作的《春秋》的。它們究竟與孔子的關系如何,尚不能定論。
周代重視貴族教育,貴族子弟把詩、書、禮、易、樂、春秋稱為“六藝”(“六藝”有兩種,另一種為禮、樂、射、御、書、數),是必備的知識。而詩、書、禮、樂、易、春秋藏于周王室,至春秋末年,周王室大亂后,大量典籍散失。
因此,除《春秋》存疑外,其余“五經”皆應編修于洛陽。龔自珍《六經正名》說:“仲尼未生,已有六經;仲尼之生,不作一經?!?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19, 110, 194); text-decoration-line: none;">章學誠《校讎通議》說:“六藝,非孔氏之書,乃周官之舊典也?!兑住纷鹛?,《書》藏外史,《禮》在宗伯,《樂》隸司樂,《詩》頌太師,《春秋》存于國史?!鼻濉额£栐希?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19, 110, 194); text-decoration-line: none;">袁可立)家譜序》:“若其詩文根本六經,德業師模三代,蠕言螳動,俱無愧于汝南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