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文化美學專家
楊培培,女,1982年生,安徽宿州人。北京華夏易緣國學文化院(南京)學術委員會委員,香港乾坤國學院書畫美學文化應用研究部高級研究員、專家評審委員會專家委員。
楊培培老師對美學的理解:
美學(Aesthetic)是一個哲學分支學科。
美學的概念是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來的,他認為需要在哲學體系中給藝術一個恰當的位置,于是他建立了一門學科研究感性的認識,并稱其為“Aesthetic”(感性學)。
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系的一門學科,即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活動。審美活動是人的一種以意象世界為對象的人生體驗活動,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文化活動。
美學屬哲學下級學科之一,該專業從屬于哲學,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范疇。要學好美學需要扎實的哲學功底與藝術涵養,它既是一門思辨的學科,又是一門感性的學科。美學與文藝學、心理學、語言學、人類學等有著緊密聯系。
何為美?這是美學這門學科所研究的基本問題。每位哲學家對這個問題都有著自己的看法。這也并非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通過它可以輻射世界的本源性問題的討論。從古到今,從西方到東方,對“美”的解釋是復雜的。如古希臘的柏拉圖說:美是理念;中世紀的圣奧古斯丁說:美是上帝無尚的榮耀與光輝;俄國的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是生活;中國古代的道家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一本《美學原理》則告訴我們美在審美關系當中才能存在,它既離不開審美主體,又有賴于審美客體。美是精神領域抽象物的再現,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
中國美學史
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從奴隸社會開始,中國思想家就把審美與藝術問題同宇宙、社會、人生的根本問題直接聯系起來加以觀察和思考,雖在表述和論證上顯得不夠系統,但在根本上貫穿著自己獨特的深刻的哲學觀念。在古代文明發達的幾個國家中,中國美學自成一個獨立的嚴整的系統。
中國美學研究“美學是伴隨世界史的全球化進程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進程而產生和發展的”,中國美學研究有一個引進、傳播、發展及創新的過程”。
美學在中國的引進
清末民初,以王國維先生為代表的留學知識分子,將西方美學的思想方法、學科體系引入中國。以王國維先生修訂的教學大綱將《美學》列入教學計劃,標志著美學在中國的確立。后以朱光潛先生為代表的一批美學家,進一步將西方美學理論介紹到中國。特別是,從德國留學歸來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使美學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重視。
美學在中國的傳播
中國美學研究在形成最初的原理著作時,基本上是移植西方的美學原理著作,從1917年到1930年,中國共出版了標準的美學原理著作6部(蕭公弼的《美學概論》、呂澄的《美學概論》、呂澄的《美學淺說》、陳望道編著的《美學概論》、范壽康的《美學概論》、徐慶譽的《美德哲學》),另有美育原理著作3種(李石岑的《美育之原理》、蔡元培等的《美育實施的方法》、大玄、余尚同的《教育之美學的基礎》)。如果說,朱光潛和蔡儀的美學代表了中國美學在學科上對西方美學和蘇聯美學的移植,那么,王國維的方向,即用美學的觀念來重講中國材料,特別是重講中國藝術,表現在宗白華和鄧以蟄的著述中,特別是宗白華在西方斯賓格勒思想和國內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從一種世界文化比較的背景中去探討中國美學的獨特性,取得了相當的成就。
美學在中國的發展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學界展開了一次關于美的本質的學術大討論。在以美的本質為基礎的美學類型里,討論美的本質,成了共和國前期重建中國美學體系的基礎工程。該討論得出了四種觀點:1、客觀派:美是客觀的,以蔡儀為代表;2、主觀派:美是主觀的,以高爾泰和呂螢為代表;3、主客觀統一派: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以朱光潛為代表;4、社會派:美是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以李澤厚為代表。這四種觀點互相爭鳴,從20世紀50年代爭論到20世紀80年代,80年代的美學熱是這四派爭論的繼續及各派的體系化的完成。李澤厚為代表的實踐美學成了中國美學的主流。
美學在中國的創新
21世紀初年,美學在中國進入了本土化的創新時期,有三個突出亮點:1、曾繁仁生態美學流派的創立。曾繁仁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提出了生態美學。生態美學是中西交流對話的產物,曾繁仁看到的正是生態美學所包含的深厚的世界性和中國性理由,生態美學是要把一種新型的美感注入人們的心靈中去,讓人對人生的態度和對自然的態度發生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其特點為:第一,它不但與世界主流思想相應和,也與中國發展帶來的生態形勢相關聯;第二,中國美學的主潮一直把美學提升到一個世界觀的哲學高度,生態美學代表的是一種美學整體觀點的轉變;第三,這一流派為中國美學的大繁榮、大發展奠定了基礎。2、張法美學原理理論的創立。張法《美學導論》(1999年12月第一版,2004年10月第二版,2011年7月第三版),在十多年里連出三版,標志著張法先生十年磨一劍,致力于美學原理理論的創新。其特點為,第一,它使美學原理成為真正的“美學原理”:具有知識性、理論性、系統性特別是指導性,成為指導部門美學研究的基本原理;第二,它創新性地解決了一系列美學難題——如美的起源與美的本質、審美體驗與美的指認、部門美學與美學原理、美感客觀化、符號化,美的審美類型,美的文化性質等;第三,其基本理論為部門美學奠定了學理的基礎,標志著中國美學原理的創立。3、陳昌茂旅游美領域的新發現。陳昌茂先生在長期的旅游研究、旅游教學和旅游工作實踐中,提出并論證了“旅游美”的范疇,從而從學理上繼藝術美、自然美、技術美之后開創了一個新的美學領域。其特點為,第一,它指出了旅游美學的研究對象就是旅游美;第二,旅游美體現為:五種美感經驗:神話詩性、抒情詩性、暢爽詩性、狂歡詩性、夢幻詩性;五類審美對象:擬態景觀、風景景觀、環境景觀、場所景觀、旅游紀念品景觀;五種審美境界:象境、實境、藝境、場境、幻境;第三,該體系開創了中國旅游美學研究的新范式。
楊培培老師重點研究的是“皮膚美容學”。
《皮膚美容學》包括了皮膚美容基礎理論、皮膚保健與美容、毛發保健與美容、化妝品皮膚科學、激光與光子美容治療技術、美容應用技術、皮膚外科學、美容中醫學及常見損容性皮膚病治療等,將皮膚科知識與皮膚美容緊密結合起來,增加了無創性皮膚檢測、醫學護膚品等新內容,同時還反映了當前皮膚美容學的發展趨勢和新的研究成果,特別強調皮膚病治療與各種美容方法、技術相結合的新理念。不僅恢復了皮膚生理功能,還盡力滿足了心理學和社會學視角的美感。
楊培培老師聯系方式:15955576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