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于世。禮儀文明作 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于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長期以來,由于大量禮儀文化的精華和糟粕處于滲融并存的狀態,又由于禮儀文化的糟粕所產生不可低估的消極作用。我們忽視了傳統禮儀文明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相長一段時間內,社會、學校對禮儀養成教育不夠重視,許多不文明的行為亦有增無減。在今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我們應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華,使傳統文明禮儀古為今用,重建一套現代文明禮儀。
“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尚禮則身正,心尚禮則心泰,事尚禮則事成。”我國傳統文化中禮儀規范常被視作人生之本,立業之基。從現代管理學中延伸出來的職業形象和職業禮儀規范,也正在成為眾多企業所關注的熱點問題。禮儀文化建設,已經成為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企業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必修課,在公共關系、對外交往、商務活動、職場管理、信息溝通等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完善的禮儀文化成為企業職業化、規范化管理和國際化程度的標志。
禮儀文化建設對企業形象和企業素質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
禮儀文化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從側面反應出一個企業的形象和素質。通過禮儀建設可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同時禮儀也是企業形象資產最好的容器。員工通過公司立身處世,公司通過員工服務社會,每一個企業的員工在職場上的各種表現與行為都是該企業形象的縮影,社會往往透過員工行為對企業進行評價。因此,建設并不斷完善禮儀文化,使公司員工懂得在現代商務活動中的基本禮儀,不僅能反映該員工自身的素質,而且折射出該員工所在公司的企業文化水平和經營管理境界。加強禮儀文化建設力度,可以內修企業素質,外樹企業形象,是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是企業興衰榮辱的大計。
健全的禮儀文化建設是適應現代信息時代發展的需要。
2000年以后,信息時代概念的引入代表著一種快節奏經濟時代的到來。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許多傳播技術和溝通手段在本質上發生了改變。距離上的面對面到遠程通過電話,網絡進行會務;節奏上的低頻率到高頻率,快節奏。人際溝通的方式和頻率的變化給人類社交禮儀方面所涉及的領域進行了新的界定。因此,完善的禮儀文化建設才能保證員工在新時代新領域的人際交往中的“人和”境界。完善禮儀文化建設,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的需要。
進行禮儀文化建設可以形成良好社會風氣。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差距逐漸增大,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精神文明相對落后的今天,社會風氣存在著不少的問題。企業是社會的企業,企業發展離不開社會離不開人的,社會風氣的好壞往往影響著企業項目的成敗。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惡、美丑界定混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行為時有發生,不講信用、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象嚴重存在。禮儀文化建設是以德治國,端正社會風氣的軟制度和潛規則。企業作為社會的重要分子,應該融入社會,對風氣凈化和禮儀建設具有表率義務。大型國有企業更是如此,走在禮儀文化建設的前列,為建設和推動良好的社會風氣做出自己的貢獻。
禮儀文化建設在企業的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無論是國有企業、私有企業,無論是涉外企業還是國內企業,隨著服務領域的逐漸擴大,業務過程中所需要的交往也逐步增多,對于涉外企業而言更是頻繁與外國友人進行交流。禮儀關乎人格,更關乎國格,無論國門內外,除了具備精湛的專業技能和科學的管理水平,還必須了解如何與人相處的法則和規范。這就要求企業自身的禮儀文化建設達到一定的高度。禮儀的學習能夠幫助企業順利地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能夠使人與人之間更好地交流交往,樹立自身形象的同時映射企業形象。同時,禮儀文化建設能夠給員工職場和事業成功提供軟化劑和推進器。
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在現代生活中,禮儀依舊是每一位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養。作為一名企業員工要學習禮儀、講究禮儀,不僅能提高自身的內在素質,而且也有助于維護自身乃至所在單位的良好形象。對于企業而言,要想成為一流企業,必須要有一流的企業風范、一流的員工素質與之相匹配,這就要求必須有以之相配套的企業禮儀文化建設。
禮儀是對禮節,儀式的統稱。它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自始至終地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為。禮儀活動受環境的制約,根據適用范圍分為政務禮儀、商務禮儀、服務禮儀、社交禮儀、涉外禮儀等幾大分支。禮儀文化與企業文化中其他文化系統相比,禮儀具有自身獨具的特征。表現在規范性、限定性、可操作性、傳承性、變動性。人們定要重視禮儀文化
針對性強、卓有實效的文化建設理念
禮儀是人際交往中進行相互溝通的技巧。除日常的大眾禮儀外,不同的企業所屬產業不同,對禮儀的要求側重亦有所不同。因此,北繪禮儀文化建設是建立在針對客戶行業性質、企業特點、服務對象、產品特征客觀分析基礎上,能夠滿足企業不同層面、不同崗位需求的具有企業特性的,適應企業發展的禮儀文化體系。
禮儀文化多重功能的把握和實現
禮儀之所以為社會各界普遍重視,是因為它具有多重重要功能。其一、有助于提高人們的自身修養,美化自身,美化生活。第二、有助于企業形象的樹立。第三、有助于促進人們的社會交往,改善人們的人際關系。第四、有助于凈化社會風氣,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因此,我們在禮儀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充分實踐對禮儀文化功能的多重把握,從不同角度實現禮儀對人精神精神層面、行為表現和談吐舉止的規范,外樹形象、內修涵養,實現企業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企業與社會和諧關系的的樹立。
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則,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工具。由于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唯一傳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國的禮儀,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經過不斷地發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西方社會,是幾大古代文明的繼承者,曾一直和東方的中國遙相呼應。經過中世紀的黑暗,最終迎來了文藝復興,并孕育了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產生了現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禮儀文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更是越發顯露,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在中西禮儀沒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些禮儀的差異。
中國禮儀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正所謂有禮儀之大謂之夏。中國禮儀以周為最,中國古代一般推行周禮。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4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祀先師、先王、圣賢;鄉飲、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儺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 ,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 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4種人生禮儀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圣、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 、軍禮等 。生活類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儺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 中國禮儀在中國文化中起著“準法津”的作用。中國禮儀滲透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餐桌上的禮儀,待客之道,拜訪致禮等?,F推廣“八禮四儀”
按荀子的說法有“ 三本 ”即“ 天地生者之本”,“先祖者類之本”,“ 君師者治之本 ” 。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于死者是安撫其鬼魂,于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 ,履 行禮儀即是向鬼 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源于鬼神信仰 ,也是鬼 神 信 仰的一種特 殊 體 現形式。“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直到現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現代文明禮儀。
17~18世紀基督教傳教士在如何對待中國傳統禮儀問題上發生的爭論。爭論的雙方主要是受葡萄牙控制的耶穌會與受西班牙控制的多明邦會和方濟各會會士。耶穌會傳教士在傳教中將基督教教義禮儀與中國傳統文化習俗相結合,允許中國教徒祀孔祭祖,而多明邦會和方濟各會傳教士則認為祀孔祭祖是拜偶像。雙方為此曾提請羅馬教廷裁決,同時仍各行其是,教廷裁決曾幾經反復,主旨是禁止中國教徒祀孔祭祖,于是康熙皇帝下令逐出反對中國禮儀的傳教士,最后下令禁止傳教。直到1939年,羅馬教廷才撤消了當時關于中國禮儀的禁令。
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聲教播于海外。相傳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其后經過孔子和七十子后學,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后,作為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和上古禮制的淵藪,《儀禮》、《周禮》、《禮記》先后被列入學官,不僅成為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而且成為歷代王朝制禮的基礎,對于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影響之深遠,自不待言。隨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禮樂文化自然成為了東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了解中國禮儀文化。
禮儀文化的發展有其歷史淵源??梢宰匪莸骄眠h的過去。應當說,中華民族的歷史掀開第一頁的時候,禮儀就伴隨著人的活動,伴隨著原始宗教而產生了。禮儀制度正是為著處理人與神、人與鬼、人與人的三大關系而制定出來的。從人類把對神、對自然力的恐懼和敬畏轉向人類自身之后,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發展,人們表達敬畏、祭祀的活動日益紛繁,逐步形成種種固定的模式……終于形成為禮儀規范??梢?,從禮儀的產生和發展來考察,禮儀是人類社會生活發展的需要,是人類社會關系的一種必然要求和必然的反映。這一點,也可以從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禮儀規范的形成和變遷中得到進一步的證明。從考古資料來看,在遼寧喀左發現的距今五千年的紅山文化遺址中,有大型的祭壇、神廟、積石冢等,是舉行大規模祭祀活動的場所;有裸體懷孕的婦女陶塑像,可能是受先民膜拜的生育女神。更早的仰韶文化彩陶上的人面蟲身圖像,墓葬中死者頭顱西向而臥,也都透露出遠古時代禮儀制度的若干信息。在古代文獻方面,有“自伏犧以來,五禮始彰;堯舜之時,五禮咸備”的說法。實際上,禮儀制度的演變發展,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歷程,真正比較完備、系統的是西周的禮制。周以前的禮儀制度,由于材料匱乏,文獻不足,已經難以詳考了。由儒家學者整理成書的禮學專著“三禮”——《周禮》、《儀禮》、《禮記》,記錄、保存了許多周代的禮儀。在漢以后二千多年中,它們一直是國家制定禮儀制度的經典著作,因此被稱為“禮經”?,F在,要研究探討古代主要適用于貴族的禮制,“三禮”仍然是最重要的書。雖然對它們的思想傾向評價不同,它們的論述中有不少只是出于后世儒家的理想,但它們在文化史上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和影響的。
古代所謂禮儀,包括的范圍內容和形式非常廣泛,諸如政治體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災害祈禳、學??婆e、軍隊征戰、行政區域劃分、房舍陵墓營造,乃至衣食住行、婚喪嫁娶、言談舉止,無不與禮儀有關,它幾乎是一個囊括了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個人的倫理道德修養、行為準則規范的龐大的概念。直到近代以后,禮儀的范疇才逐漸縮小,現在則一般只有禮節和儀式的意思。
中國的禮儀文化以其平和、中正的特征,對人們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是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萬世一貫的,而只能與時俱變,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優秀文化的因子,往往歷久彌新,長久地存活在歷史的長河中,持續地影響著民族的精神和面貌。例如,公元前六世紀前后,是世界古文明的軸心時代,出現了諸如孔子、老子、孫子,以及蘇格拉底、伯拉圖、釋迦牟尼等哲人和光耀千古的經典。兩千多年來,他們始終伴隨著歷史的進程,人們幾乎處處可以感覺到他們的存在。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還每每要回到那個時代去尋找智慧。對于孔子諸家倡導的禮樂文化,人們也應該作如是觀。
近代以來,由于國勢衰微,列強入侵,國人激于時變,把落后挨打歸咎于傳統文化,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盡然。試想,一個知書達理的書生挨了強盜的打,人們可以責怪他沒有拳勇,但卻不可以責怪他不該知書達理。如果書生從此丟掉書本,只練武功,變成了沒有文化的“強人”,那才是真正的悲劇。人類社會終將進入一個人人講信修睦、彼此謙敬禮讓的文明時代。因此,人們既要習武強身,又要弘揚既有的文化,禮樂文化終究會有它新的用武之地。
中國的禮儀文化不僅對中華民族有著巨大的作用,而且也帶給世界深遠的影響。比如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在韓國、日本保存頗多,并繼續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而令人汗顏的是,在人們的本土,它的流失速度卻是非常驚人。在人們的人際交往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語和舉止的人已經日漸稀少。作為民間最普遍、最隆重的婚禮、生日禮儀等慶典,正越來越失去民族特性、急劇地西化;而圣誕節、情人節等正日益成為中國年輕人的重大節日。作為民族文化表征的禮儀、節日一旦全部西化,就表明本位文化已經被國民拋棄,它的消亡也就不會太遠了。炎黃子孫、有識之士,當知憂慮。
中國幾千年文明鑄就的禮儀文化,原本可以成為旅游經濟的強項,可是,許多行業成員連"對不起、謝謝、沒關系、您請"十個字的禮貌用語都說不好,遑論其它。盡管眼下賓館、酒店等越造越華麗,而服務質量卻始終是旅游業發展的軟肋,令人長嘆。此外,近年出境旅游的國人與日俱增,但舉止粗俗,缺乏禮儀教養者不乏其人,海外輿論的批評時見報導,使人們這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民族形象大受損害。為了改變這種局面,近年,政府將"明禮誠信"作為二十字"公民道德"的重要內容,如何重建符合時代要求的禮儀規范,已經提上議事日程。中國傳統的禮儀文明,是寶貴的思想資源,正可以為人們提供重要的借鑒。
21世紀是文化的世紀,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的競爭,將會越來越多地在文化領域中展開。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文化存則民族存,文化亡則民族亡。古往今來,真正滅絕于種族屠殺的民族并不多,而滅亡于固有文化消失的民族卻是不勝枚舉。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發生過文化中斷的文明。在未來的世紀中,中華文明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能否在吸收先進的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建立起強勢的本位文化,這無疑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禮樂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能否將它的精華發揚光大,對于本位文化的興衰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