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孝道文化,就是關于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一種文化傳統。 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一般指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關愛、贍養老人,為父母長輩養老送終等等。
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我國孝道文化包括敬養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兩全、緬懷先祖等,是一個由個體到整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體系。
人間有三大真情:親情、友情、愛情。如今,親情缺認、友情缺位、愛情缺真的現象屢見不鮮。特別是在親情方面出現的“六親不認”的不孝與不感恩現象導致的問題已構成社會問題,影響了人際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建設的進程與質量。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的最基本的傳統美德,是中國人傳統美德形成的基礎,也是政治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的基本元素,也是當今政治文明、經濟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不可忽視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所以,給予我國孝道文化以科學和現代的詮釋,對當下公民教育大有裨益。
孝道是中國傳統社會十分重要的道德規范,也是中華民族尊奉的傳統美德。在中國傳統道德規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
舜是中國古代守孝的第一君主。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孝敬父母為核心的孝道文化。傳說很久以前我國有個君主叫舜。舜出生在一個窮苦家庭,年幼喪母,父親是瞎子。后來父親又娶后妻,生一子叫象。從此后母常虐待舜,后來連父親也討厭舜。每當父母發狠心要殺死舜時,舜只好逃跑??僧敻改干⌒枰苏疹檿r,舜又回到他們身邊,盡力服侍父母,還處處讓著弟弟。舜的孝心感動了天地。當舜在歷山的農田耕田時,竟有大象跑來幫他犁田,小鳥飛來替他播種。后來,堯帝發現并提拔了舜,讓舜協助自己來管理國家大事。舜在堯手下干了28年,做過各種各樣的官,都很稱職。最后,堯把帝位傳給了舜。堯之所以選中舜為帝位繼承人,就是因為舜不僅有才干,而且是個大孝子??梢?,把孝親敬老視為最崇高的美德,作為選拔官員的標準是自遠古就沿襲流傳下來的,并時代相襲、貫穿百代。
如周代將孝道作為人的基本品德。當時提出的“三德”[至德(道)、敏德(行)、孝德]“三行”(學孝行,以親父母;學友行,以尊賢良;學順行,以事師長)。成為社會道德教化的核心內容;春秋時期強化禮教?!蹲髠鳌分杏?/span>“六順”: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孔子繼承了商周的倫理思想,創建了獨特的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倫理道德體系。他創私學把孝放在教學首位,作為道德的根本。強調“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孟子發展孔子思想。以“人性善”論為理論基礎,提出仁、義、禮、智(亦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孝、悌、忠、信。孟子說:“世俗所謂不孝有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朱熹是后漢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在繼承儒家傳統思想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構成了一套系統的、嚴密的、哲理化的道德教育思想,他提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他把“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作為“五教之目”。朱熹把學校教育分為小學(8~15歲)、大學(16歲以后)兩個階段,無論小學大學,都以“明人倫”為目的。他主張小學要學習“灑掃、應對、進退之節”,遵守“孝、悌、忠、信”等道德規范。大學要“明明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20世紀初,以孫中山、章太炎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進一步提出“道德革命”、“家庭革命”口號。孫中山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八德目的道德規范,重新解釋并賦予其民主主義的新內容。
綜上可見,孝道貫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已成為了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傳的優良傳統與核心價值觀。為了維護、形成這個孝道傳統,在周朝,每年舉行一次大規模的“鄉飲酒禮”活動,旨在敬老尊賢。禮法規定,70歲以上的老人有食肉的資格,享受敬神一樣的禮遇。春秋戰國時,70以上的老人免一子賦役;80歲以上的老人免兩子賦役;90歲以上老人,全家免賦役。在中國民俗中,還有隆重的老年儀式禮。在民間60歲的老人可以接受兒孫的祝壽;在宮廷中,則有皇帝親自主持尊老的禮儀。東漢時期,皇帝帶頭倡導養老敬老之禮。清朝年間還舉行過大型的尊老敬老活動——千壽宴??滴趿荒辏?/span>1722)正月初二,在乾清宮宴請65歲以上的老人,共有1020人。筵席上,老人和康熙平起平坐,皇子皇孫侍立一旁,給老人倒酒??滴踹€即興賦詩,名曰《千叟宴詩》。為保障崇孝風尚固化,歷代皇帝采取褒獎孝行、勸民孝行的各種舉措。漢文帝時,詔令天下郡守,推舉孝廉之士,授以官爵;隋唐開始實行的科舉制度中,均專門設立孝廉科名。在整個封建時代,《孝經》是國家規定的教材,開科取士的考評依據。小孩子從入學起便從童蒙教材《三字經》、《弟子規》中誦讀“首孝悌,次見聞”。此外,嚴懲不孝。隋唐后的刑律皆將不孝列入等同謀反不予寬赦的“十大惡”之中。殺父母者歷代皆凌遲處死。明律中,凡不順從父母致使父母生氣的事皆視為忤逆,可告于官,要打板子直至判刑。民間流傳的“打爹罵娘,天打雷劈”,表明不孝者皆為世人所不齒,天地所不容。
“百善孝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又是和諧文化,中國特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理應承繼這份道德遺產,發展這份優良傳統,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倫理精神與道德規范。
孝,狹義說就是善事父母;廣義說,就是孔子說的“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感恩,狹義說就是感激父母,廣義說,就是感激自然,感激社會,感激祖國,感激所有幫過自己的人。孝與感恩是以孝敬父母為本的孝道文化的基本元素。孝是感恩的前提與基礎,是人內在的品質,屬于魂,感恩是孝的體現,是人外在的品行,屬于形。孝與感恩是思想,是態度,是文化,是行為,是素養,是文明。不孝,便不知感恩,不知感恩,便是不孝。孝是人性,孝是根本,孝是至德。
幾千年前,孔子曾寫出一部被譽為“使人高尚和圣潔”、“傳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孝經》,千百年來被視作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對其推崇備至,產生了人類文明的偉大力量,成為獨特的中國孝道文化。
孔子提倡的孝道文化,其內涵可以從如下五方面來理解:
敬養父母。這是對雙親而言。敬養父母雙親是人類的天性??鬃诱J為:“父子之道,天性也。”意思是說,父母培養教育子女,子女奉養父母,這是人類一種天性。又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這是孝敬父母的天性五種表現:在日常起居生活中以最誠敬的心情任勞任怨地服侍父母;父母生病時以最憂慮的心情照料父母;父母過世時以最哀痛的心情來料理后事;舉行祭祀時以最嚴肅的態度來追思父母。這五方面做到,才稱得上是能侍奉雙親的孝子,也才能算是真正體現了人的孝親的圣潔本性。
中國人講孝,既重贍養,也重視心里關懷和內心愉悅。在有些人看來,父母到了老年,不能自食其力了,做子女的從經濟物質上養活他們,使他們吃穿不愁,也就算報答生育之恩了??鬃硬煌膺@種觀點。他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鬃訌娬{“敬”,認為僅僅“能養”是不夠的。所以,孝敬父母應在既養又敬上下工夫。在家不僅應主動承擔家務勞動,減輕父母家務負擔,而且應從思想上,尊重父母意見和教導,經常把生活、學習、思想情況告訴父母。外出和到家,向父母打招呼。在外地讀書或工作,經常寫信或電話匯報情況,或經?;丶铱纯?,免去父母掛心。
孝敬不等于盲從??鬃釉凇缎⒔?/span>·諫諍章》說:“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孔子態度十分鮮明,他反對一味盲從,反對愚忠愚孝。主張做父親的若有能諫諍的兒子,就不會陷于不義的行為之中,做兒子的若看到父親有不義的行為,就應該直言相勸;對父母有意見,有禮貌的提出,不應和父母吵架耍態度。為人臣子的若看到君王有不義的行為,就應該進言勸止。這些都體現了孔子的辯證思想和民主思想。
生育后代。這是對后人而言。人類生命是一個鏈條,民族興衰關鍵在后代。生育后代既是生命延續與民族繁衍的需要,也是承繼孝道文化的責任與義務。生育后代,提高后代的質量,在當代絕不是個人一家的行為,而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建設者,強我、壯我中華民族之后的需要。
推恩及人。這是對他人而言。孝道分養親、敬親、尊親三個層次外,還強調“推恩”。孟子說過:“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又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意思就是在人與人相處中,應當推己及人,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華。把孝親敬老的美德推廣到同學、師長及社會每個成員,既尊敬熱愛自己的父母長輩,也兼及他人的父母長輩,使全社會人與人之間都能夠互尊互愛,和諧相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進一步繼承發揚了“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共和國的憲法中不僅將贍養父母列為兒女的義務,而且在公共福利事業中,建立、發展、壯大了社會主義的敬老事業,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的社會道德環境。
忠孝兩全。這是對國家而言。孝忠相通,孝始忠結??鬃诱f:“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曾子說:“孝子善事君。”把對父母的孝心轉化為對國家的忠心,把對家的責任感轉移對國的責任感,這是儒家孝道觀的一大特點。自古忠臣多出于孝子,盡孝與盡忠是相輔相成的,孝與忠有著內在聯系和共同本質的“兩位一體”。小家與大家本質相通。
毛澤東在戰爭年代,曾提出忠孝問題,他說我們提倡忠孝不是忠于某一個人,孝于某一個人,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孝就是最大的孝。把“不獨親其親”、“老吾老”的傳統美德,熔煉、提升為革命傳統美德。在這種思想道德觀念指導下,許多革命烈士通過盡“忠”去實現盡“孝”,積極投身革命,解放全中華的父老雙親,使其從根本上改善政治、經濟地位,實踐了“最大的孝”,體現了最大的忠。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將孝道文化精神與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緊密結合起來,以報效祖國和人民,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這是,廣大青少年應具備的廣義的“孝與感恩”的崇高品德,是傳統美德現代化的需要。
緬懷先祖。這是對亡者而言,就是“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意思是始終不忘思念先祖,繼承遺志,將他們的功德修養發揚光大。父母在,能夠一直孝敬,父母死后,則慎行其身,不給父母帶來惡名;同時既擅自珍攝,保全自己,又能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英名,這都是始終在盡孝道。
人死后墳頭有人填土、年節有人祭奠。這是人們對死者的祭日以及傳統節日,如清明節上墳掃墓等祭奠的活動,是生者對死者寄托的哀思與緬懷,也是中國孝道文化的內涵與禮數??墒俏母餀M掃“四舊”把人們的紀念活動統統視為封建迷信而加以批判,嚴重地破壞了人類孝與感恩的倫理常情和秩序。對革命先烈、對死去的親人,慎終追遠,緬懷思念,這是中國孝道文化代代相襲、輩輩相傳的偉大特色與偉大內涵,是中國人一種永恒的孝道和仁愛的體現。永遠不應廢止,也不能廢止。
總之,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儒家歷來把孝與感恩視為“人倫之公理”,將它作為維護社會倫理關系和政治統治的重要手段,并且把孝與感恩和“忠君”、“愛國”相聯系,以“孝”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出發點,使孝與感恩這種調節親子關系的道德規范擴展為具有社會普遍意義的行為準則,成為社會教化的基本內容。
何為孝道: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漢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
“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許慎認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與“善事父母”之義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系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
在中華民族,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了“孝”字,就是說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span>詩經》中則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的詠嘆。而關于敬老、養老的專門史料記載則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文化,孝道隨著中國社會文明的發展而不斷地豐富和賦予新的內容。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孝文化,重建與現代文明社會相適應的新孝道文化,對融合代際關系,實現家庭和睦,營造孝親敬老的良好社會氛圍,發揮賢孝文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社會意義。
在西周王朝,統治者主張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視尊老敬賢的教化。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長幼之道:在家孝順父母,至親至愛;在社會上尊老敬老,選賢舉
能;在國家則忠于君王,報效朝廷。周代規定,“大夫七十而致仕”,大夫一級的封建貴族官員,七十歲就要把執掌的政事交還國君而告老還鄉。貴族官員致仕后,朝廷把他們奉養于各級官學?!抖Y記·王制篇》說:“周人養國老于東膠,養庶老于虞庠。”又說:“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養于鄉,六十養于國,七十養于學,達于諸侯。”此所謂“國老”,就是卿大夫一級年老致仕的封建貴族;所謂“庶老”,就是庶民百姓中德高望重的長者。周代的學校就是官學,把“國老”、“庶老”們安排在官學養老,讓他們兼任學校的老師,傳播知識,推廣教化,可見當時不但注意到了養老,而且已注意到了發揮老年人的智力資源。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老有所養、老有所為。
周代不僅倡導尊老敬賢的道德風尚,還要定期舉行養老禮儀。周代的養老禮儀包括朝廷和地方兩個層次。在朝廷,天子一般都要定期視察學校,親行養老之禮,在太學設宴款待三老、五更及群老,以示恩寵禮遇。在地方,則每年都要定期舉行鄉飲酒禮。鄉是周天子及諸侯都城四郊的基層組織單位,以一萬二千五百家為一鄉,相傳天子有六鄉、諸侯有三鄉。舉行鄉飲酒禮時,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享有特殊的禮遇,他們不僅受到晚輩的伺候,還依年齡而別,年齡越大,享用的美味佳肴也越豐富。舉行鄉飲酒禮的目的在于正齒位,序人倫,尊老敬賢,敦睦鄉里。 周代朝廷對老年人及其家庭也實行優惠政策?!抖Y記·王制篇》規定,老人五十歲以后,不再服勞役;六十歲以后免服兵役。朝廷還根據戶口冊核查老年人的家庭及其財產情況,規定“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從政;父母之喪,三年不從政。”這是說,八十歲老人的家庭可有一子免服兵役和徭役,九十歲老人全家可以免服兵役和徭役,以便讓其家人安心在家服侍老人,恪盡贍養老人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