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什么是國學
什么是國學?什么是傳統文化?
劉夢溪和記者的一次對話
記者:我知道您對當前的“國學熱”及相關問題有著非常深入細致的思索,并且觀點非常獨到。請您談一談“國學”與傳統文化的關聯與區別。
劉夢溪:國學與傳統文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傳統文化的內涵要寬泛得多,整個傳統社會的文化都可以叫作傳統文化。一般把周秦以降直至清朝最后一個皇帝退位,也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稱作傳統社會。而文化應該指一個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及其價值系統,因此廣義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指中國傳統社會中華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和價值系統,其精神學術層面,應該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宗教、哲學、法律、道德等等。國學則指的是中國固有的學術。我們在談學理問題的時候,不應把國學和中國傳統文化混淆起來或者等同起來。近一個時期國學話題得到學術界乃至學術界以外人士的關注,似乎有一點“熱”。有的大學正式成立了國學研究院,小學生有國學班,互聯網上在辛苦地遴選“國學大師”,與國學有關的書籍銷路也不錯。這種情況實際上有一個背景,跟近20年來學人以及媒體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弘揚有直接關系,人們對傳統文化已經減少了陌生感,甚至有了一定的認同感。正是在這樣一種文化背景之下,現在國學成了一個時興的話題。
但我個人并不贊成“國學”太熱,在我看來,“國學”是一個領域的學問,它應該是學者長期致力培養研究的事情。人文領域任何一門學科如果太熱,對學問來講都不是好現象。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也有過一次關于“國學熱”的討論,當時大家在使用“國學”一詞時,表現得比較審慎?,F在講國學講得太泛,什么都成為國學了。我更傾向多使用傳統文化的概念,傳統文化的概念比“國學”更親切普及,更容易被民眾以及外國人所接受。因為每個人都站在傳統的延長線上,都有被傳統所遮蔽的一面,都需要有對傳統的反思能力,都有一個對待傳統的態度問題。傳統和現代化的關系,應該是讓傳統成為現代化的必要資源,用現代性批評傳統,也用傳統批評現代性。在我們國家整個現代化的進程中,都離不開傳統文化,我們需要不斷地對它進行新的詮釋,使傳統成為現代人今天生活的一部分。傳統文化包括精神層面,也包括物化的層面。那些歷史文化的遺存,那些物化的文化典范,我們需要增加保護意識。此外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部分,現在因為有聯合國的倡導,各國都很重視,我們國家近年也給予極大的關注,獲得良好的成效。
國學所包含的內涵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它的學術部分。當然就國人的教育而言,我認為國學應成為中小學課程設置的內容之一,這個問題比較大,需要有心人細致探討。即使是在教育領域,也不應用“國學”來代替“傳統文化”。
記者:您對國學概念的緣起及其演化過程也有重新檢討,對一些相關概念作了細致的辨析,請您談談這方面的問題。
劉夢溪:“國學”這兩個字連起來使用,時間比較早,《周禮》里就有“國學”字樣,但那是指國家所立的學校的意思?,F在我們使用的國學的概念,發生的時間比較晚,大約在20世紀初期,比如1902年梁啟超與黃遵憲的通信中,黃提到梁有創辦《國學報》的設想,黃遵憲認為在時間上梁啟超的想法未必合適。這樣我們至少知道1902年國學這個概念就開始使用了。這封信在《黃遵憲全集》里能夠查到。
章太炎先生使用國學的時間也比較早,而且他是最有資格承當國學大師稱號的人。1903年他因“蘇報案”被捕入獄,1906年出獄后到日本,當《民報》停頓的時候,他講起了國學,正式掛牌開講,魯迅、吳承仕等曾前去聽講。章太炎第二次講國學,是1913年至1916年被袁世凱軟禁的時候,在北京錢糧胡同,北大許多教授去聽。第三次是1922年夏天在上海開辦的系列國學演講,《申報》為之配合,每次演講都作報道,影響更大。章太炎的《國學概論》一書,就是曹聚仁根據上海演講記錄整理而成的。最后是章太炎的晚年在蘇州,又辦起了國學講習會。
20世紀的20年代,國學最為流行。除了章太炎的上海系列演講,還有幾件不小的事情,使國學的名聲大震。一是1922年和1923年,胡適和梁啟超兩位大師級的人物,分別開了兩個國學書目。胡適的書目叫《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刊載在1922年《讀書雜志》第七期上,列書籍184種。梁啟超不贊成胡適的書目,認為他該列入的沒有列入,不該列入的倒列了不少。所以他索性自己重開了一個書目,叫《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1923年4月26日開列的,收書目141種。試想當時的胡適之和梁任公在思想界是何等影響,他們這樣的大舉動,對國學的推動能沒有作用嗎?
其實20世紀更重要的事情,是1922年北京大學成立國學門和1925年清華大學成立國學研究院。中國兩所地位最高的現代大學,分別成立了國學的專門研究機構,其影響不言自明。北大國學門聚集了一批學者,其中章太炎先生的弟子不少,負責人是吳承仕,也招收了學生。出版的刊物叫《國學季刊》,胡適寫的發刊詞。清華國學研究院有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四大導師,影響比北大國學門還大。
后來的許多最著名的文史學者,如徐中舒、姜亮夫、王力、謝國楨、劉盼遂
等,都是清華國學院畢業。
但清華國學院只存在了四年的時間,到1929年就停辦了。無獨有偶,北大國學門也存在了四年的時間,1927年停辦。其實原因很簡單,主要是到20年代末大學的學術分科漸趨成熟,文、史、哲成為各自獨立的學科,那么綜合性的國學,其立足的余地就相對比較小了。
和國學有關的是“國故”和“國粹”?!皣省币辉~是章太炎的發明,他的一本書就叫《國故論衡》。我們中華民族所有過去時代的典故和故事,或者說我們所有的文化家底,都可以叫做“國故”。胡適覺得“國故”這個詞可以成立,他提出了用科學的方法“整理國故”的口號,并說研究國故的就叫“國故學”,簡稱“國學”。而“國粹”一詞,是從日本傳來的。日本明治維新以后,有一派主張發揚本國精神的學人,例如創辦《日本人》雜志的志賀重昂,提出了日本有自己“獨有的國粹”的想法。其涵義相當于“民族性”或者“民族精髓”,也就是指一個國家特有的精神財產,一種無法為其他國家模仿的特性。
“國粹”的概念傳到中國也是在20世紀初,梁啟超很早使用,章太炎的著作里使用國粹的概念更要多一些。
但“國粹”的概念傳到中國以后,似乎走了下行路線,不再指民族性或者民族精神,而是包括了物化的文化形態,比如京劇、中醫、中國功夫等,就成為國粹了?;蛘哌€可以包括中國畫、中國書法等。
純精神現象則不容易找到可以用國粹稱之的事物。而且國粹須是今天仍然有生命力還在繼續發用的東西,而不是簡單的過去的遺存。比如秦磚、漢瓦、兵馬俑、武則天墓、楚簡、帛書等等,還真的不能叫國粹,而是可以稱為國寶的。
國學、國故、國粹這些概念我們需要區別開來。國故現在已經很少使用了。國粹也不能用得太泛。
國學其實也是一個時代的名詞,學術大家們有的有所保留,連寫《國學概論》的錢賓四先生,都說過這個詞前無承繼,將來恐怕不容易成立。馬一浮也說過這個詞不夠恰當。但他給定了國學的新定義,認為國學是“六藝之學”,這個主張值得今天給予足夠重視。我寧愿采納馬先生的國學定義。國學并非不好,但不必一窩蜂地大熱起來。
我們長期以來對傳統采取的是一種隔絕或隔膜的態度。這些年所做的還是處在對傳統“恢復記憶”的階段?!皣鴮W”本來是舊學問,現在大家都來講,其實也不是要懷舊,不排除有人是要趕講國學這個“新”時髦、“新”時尚。
記者:那么是否可以說,目前的“國學”熱與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倡導,有一些關系?從另一個角度看,是不是由于傳統文化源流的斷裂甚至于在社會生活中一度“失寵”有關?在您看來,我國傳統文化在傳承過程中哪一個關節點上出了問題?
劉夢溪:問題提得很好,的確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研究,開始逐漸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但時間并不長,從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也就是30年的時間,認真地說還只是處在連接傳統、恢復記憶的時期。因為此前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面,我們對傳統采取一種隔絕或隔膜的態度。在傳統與現代性的關系方面,長時間有人認為傳統是現代性的一種阻礙。
談這個問題,我們無法回避晚清到民國所發生的社會與文化的變遷,當時人叫“大變局”。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都表達過“大變局”的思想。就是持續兩千多年的傳統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儒家思想作為傳統社會的核心價值呈崩塌耗散之勢。因此晚清以來的百年中國,實際上是處在文化傳統的流失與重建的過程之中?!拔逅摹睂鹘y的檢討不是沒有緣由的,但“五四”精英徹底批判傳統的結果,使傳統大大減少了在民眾中受擁護的程度。而民眾不擁護自己的傳統,傳統的傳承就會發生困難。
新儒家說后“五四”時期是中國文化的“花果飄零”,不是沒有道理。所以才有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這些大儒出來,為故國的文化招魂,才有1935年何炳松等十教授的中國文化本位的宣言,才有1958年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唐君毅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民族的文化傳統,按人類學家的觀點有“大傳統”和“小傳統”的分別,大傳統指的是一個社會的主流文化形態,比如傳統社會的儒家思想;小傳統則是指民間文化和民間信仰。中國社會的特點,是有長期的完善的民間社會,因此文化的“小傳統”格外發達。但是,十年動亂時期對小傳統的破壞最為嚴重,特別是社會公德、社會良知和社會倫理的被毀棄,后果是不堪想象的。改革開放后,不光是知識界,領導者以及民眾態度都是一致的,就是希望進入傳統的重建過程,首先應該對傳統“恢復記憶”。
為什么是“恢復記憶”?因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傳統。90年代初期,我跟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金耀基先生對話,他就講,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是:“20年代不想看,80年代看不見?!本褪钦f到80年代的時候,我們已經不容易看到自己的傳統了。金先生是研究現代化的社會學家,他用通俗的語言所作的概括,我很佩服。這里存在著一個矛盾,即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歷史文化的國家,它是一個有傳統的國家,但是在現代中國人身上,傳統承載的量是非常之小的。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還認為,我們什么事情做不好都是因為傳統在作怪,其實,不是這樣的。與其說中國人喜愛傳統,還不如說中國人更愿意求新。只是“新”得沒有根基,“新”得不夠穩定?!皣鴮W”本來是舊學
問,現在大家都講,其實也不是要懷舊,不排除有人是要趕講國學這個“新”時髦、“新”時尚。
我們百年來的經驗,五十年的經驗,近二三十年的經驗,有兩條最重要:一條是歷史不能割斷,另一條是世界不能脫離。文明是有它的共相的。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求同”比“立異”更重要得多。
記者:您認為在重建傳統的過程中,哪些問題至關重要?或者說哪些原則必須持守?
劉夢溪:我現在考慮的是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歷史經驗,千年的經驗,百年的經驗,五十年的經驗,近二三十年的經驗,有兩條最重要:一條是歷史不能割斷,另一條是世界不能脫離。清代的問題就是它與世界相脫離,它閉上了大門,割斷了對外交流的渠道。近三十年以來作為基本國策的改革開放,目標之一就是讓我們進入世界的大家庭,不脫離開世界大勢來孤立地考慮自己的問題。對歷史的反思,對傳統的承繼,則是要整合自己的資源,為現代化建設所用。因此近年的傳統文化受到重視,國學的提倡,當然是理所必至的好事情。
可是伴隨著大家為重建傳統所做的努力,也有一些意外之見和意外之行值得我們檢討反思。比如設立小學生國學班,倒也罷了,卻要小孩子們穿上古代的袍服,念《論語》要搖頭晃腦,此理我實不可解。
又比如有人提出應該恢復黃帝紀歷,這個想法顯然是不可取的。以公元來紀歷,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必要一步,連紀歷都要改變,近代以來我未之聞也。雖然是個別的說法,也夠讓人感到意外了。又比如前年圣誕節期間,據說有“十博士”提出要抵制圣誕節,這也非?;奶?。如果在西方,在美國,如果有美國人提出來要抵制中國的春節,亞裔和華裔會認為這是種族歧視,美國的法律也不會允許。最近還有人提倡,國人要穿所謂“漢服”。什么是“漢服”?唐朝的、宋朝的還是清朝的?我們不能不認為這是一種為了傳統而忘記今天、為了中國而忘記世界的思維方式。
文明是有它的共相的。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求同”比“立異”更重要得多。雖然我們做學術研究不能不區分出“異”來,“理一”還得“分殊”,這是宋儒的觀點。但區分“異”的目標結果是為了求其“同”。我歷來認為,比較文學、比較文化的研究,是通過“異”來追求那個“同”。北大樂黛云教授開始推動比較文學學科建立的時候,她很重視錢鐘書先生。雖然錢先生本人不認為自己做的是比較文學研究,但是我們從他的《管錐編》、《談藝錄》中看到,書中充滿了對各國文學與文化的比較,而比較的結果和目的,是尚同。他得出的結論是“心同理同”、“貌異心同”。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錢先生追求“同”,這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大學者不立異,立異不是有學問的表現。
篇二:國學經典的意義
國學經典教育最有價值
——國學經典教育的意義
西方有位學者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誰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誰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睙o庸置疑的是,我們都認可童年對于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對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時期所受的教育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那么讓孩子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呢?我們在眾多的教育內容中提倡國學經典教育,這是因為對于我們的孩子來說,國學經典教育是最有價值、最優質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
為什么這樣說呢!舉例:1孔子學院2中外文明史的幾個巧合:中國的孔子與印度釋迦摩尼生于同時代,兩人年齡只差14歲。一個開創了延續3000余年的東方傳統文化——儒學,一個創建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由此可見一斑。西方講究的是哲學,我們有的是思想。國學不僅僅是咱們看到的規范言行舉止。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國學經典體現出來的對事物、對人、對自然的看法都是未來人生的價值所在。舉例《三字經》是宋朝王應麟先生所作,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它采用敘事和論理并舉的方法,運用大量的歷史典故,蘊涵了我國古代人倫道德的許多精華,是一本學習中華文化不可多得的書。其內容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物、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說,廣泛深動而又言簡賅,但卻能指引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方向。我非常喜歡其中的語句,像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十二個簡單的文字,意思就是不能浪費光陰,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的意思,就是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來?!坝撞粚W,老何為”呢?就是說我們現在要勤奮好學,不懂就不恥下問,否則將來不會有什么做為?!坝H師友,習禮儀”是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要知道尊敬親人,老師和朋友就必須要敏而好學。
人生價值追求什么是幸福!在中國,諸位所知道的孔子、孟子,都屬于清貧。尤其是孔子的學生顏回,這是夫子最得意的一位門生,夫子常常贊嘆他。但他在所有同學里,物質生活是最貧乏的。一簞食一瓢飲,吃飯連一個飯碗都沒有。用竹子編成一個小簍,當作飯碗盛飯;喝水用個瓢,沒有杯子。過這樣的生活,他非??鞓?;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由此可知,幸??鞓放c物質生活沒有直接聯系。所以我們不要忘了孩子的培養是為了將來他有一個快樂幸福的人生,而不是單單為了掙多少錢,精神上空虛、乏味甚或一生的不如意的心理體驗。
思想教育缺失了、就會出許多問題。我們現在在中國,據調查兩分鐘就有一個人自殺身亡,有八人自殺未遂。也就是我們這一節課如果40分鐘講下來的話,就已經有20多人自殺了。并且都是青少年。這個現象是結果,原因在哪里?現在的社會,我們不可否認物質文明、科學技術取得很大進步,可是人精神空虛、人心浮躁、追求危機,物欲橫流。
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調查報告,抑郁癥目前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大約有1.5億人口困擾于不同程度的抑郁障礙。還有報道稱,到2020年,抑郁癥有可能成為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人類健康公敵。
專家表示,從臨床上看,抑郁癥患者主要表現在情緒上比較低落,很難高興起來,對周圍事物都提不起興趣。雖然抑郁癥不像其他精神病那樣“招人注意”,但是如果長期得不到重視治療,很容易引發其他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癥等。
一、小學推廣國學教育的實際意義。
(一)道德價值的層面
國學經典中蘊涵的傳統美德,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孩子們的人格,提升著孩子們的素養。如孝親敬長,誠實守信,謙恭有禮等。同時,燦爛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對祖國更有感情,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培養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識、經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中國傳統文化講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要尊師重教,尊老愛幼,要知道怎樣做人做事,等等,這些好的傳統如果失去了,那我們的道德秩序就容易混亂。國學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例如《論語》、《孟子》,按梁啟超的說法,“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中國人的內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們全社會形成共同意識,小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只有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識生隔閡。一個人辨別是非的能力應該從小就開始,過了青春期,道德觀、世界觀就已經基本形成了,這時候才開始進行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教育就太晚了。尤其是小學可操作空間比較大,年齡段合適,考試的壓力也相對小一些,因此是國學教育的最佳時間。
我們是正處于文化變遷之中,現在的孩子生活在高度信息化的社會,更多的是在流行網絡語言,確實存在如何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問題。國學的精粹成為學生們可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財富,真正學會如何做人。
(二)人生意義的層面
有人說,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其目的大致有四個層次,即個人道德素質的全面養成、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其核心是崇尚“和諧”。這既是一種哲學原則,也是一種社會秩序和理想,是和當代社會追求個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家庭幸福、國家安定、世界和平相一致的。國學提倡理想人格的追求,這與西方功利主義、拜金主義是截然相反的。中國人的精神文化,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傳承而來,這些需要從對孩子的教育開始,他們是我們的未來,也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未來。國學對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膨脹所導致的人文精神的萎縮或失落,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三)國學潤滑師生和諧關系
國學可以啟迪孩子的天性,亦作用于成人。國學,教給了老師和孩子們更多的寬容和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是由儒、釋、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學合構而成。在這種傳統文化基礎上孕育出來的傳統人文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順自然而以人為本;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循人倫而以和為本;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重體驗而以樂為本。處于這種精神熏陶之下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逐漸形成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使命意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憂患意識,“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濟世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路向和“天人合一”的終極理想。同時,古代知識分子十分注重以“內省”來提高道德修養,并且主張通過自身的體驗而體驗到快樂。也正是因為此,“順自然而以人為本,循人倫而以和為本,重體驗而以樂為本”成為傳統人文精神的體現,對建立和諧師生關系有指導作用。
二、尋找教育的切入點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創設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這位先哲的教育思想啟示我們: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受教育者。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須首先了解學生目前的思想狀況,才能使教育有的放矢。大部分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是家長掌心里的“小太陽”、“小皇帝”,這種養尊處優的生活環境致使許多孩子的自我意識不斷膨脹,隨著他們的成長,一部分學生逐漸暴露出人格上的缺陷。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愛心缺乏
部分學生愛心缺乏最明顯的標志就是比較自私、冷漠,缺乏責任感。他們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不能理解長者的愛,不知道怎么去愛別人,對他人缺乏愛心。他們永遠處在被愛的暖陽中,卻不愿意用愛回報別人。他們對父母不“知恩”,認為父母養育自己是應該的。在這種思想意識的支配下,多數學生在家不懂得孝敬父母,很少幫父母干家務,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對父母也缺少體貼,不理解父母的難處,少有不順,有的便大發雷霆。這些學生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更談不上“圖報”了。這部分學生在學校的表現是:做事首先考慮自己,表現得比較自私;與同學相處不夠寬容,心胸比較狹窄;對他人缺少同情心,表現得比較麻木。這些學生共同特點就是“苛以待人、寬以待己”。喚醒學生心底沉睡的愛,成為我們教育的首要任務。
第二、規范意識弱化
學生公德意識弱化的表現就是非觀念的淡化,他們對社會的道德認同感麻木,規范意識較差。原因是對社會公德、規范意識認識不足,內化不深,尤其是當他們偶爾的公德行為不能夠及時地得到社會的認可的時候,他們心中僅有的一點公德意識也被沖垮了,久而久之自己的行為就被不良的社會現象同化了。他們心中沒有一個明晰的道德準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為人、做事基本上是由著自己的性子或按照自己的習慣去做。曾對某班級的同學進行調查:上車是否排隊時,80%的人回答是“不排”;另外,54.2%的人認為“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并不值得大驚小怪。問起“在公共汽車上看到老弱病殘是否會主動讓座”,答“假裝沒看見”、“別人不讓,我也不讓”。對“穿馬路不看紅綠燈”、“乘車不買票”“誠實就意味著吃虧”最基本的社會公共生活規范產生認同困惑,言行不一。同志們啊,我想國家的強大文明進步都是大家想要看到的,可是我們又不愿意去培養它嗎!
第三、意志比較薄弱
學生意志薄弱主要體現:一是缺乏毅力?,F在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風,不惜重金為孩子報了各種學習班,有的學美術,有的學音樂,有的學棋類,還有的學體育,但是能堅持下來的卻很少。對某班級的學生進行調查,課外報琴、棋、書、畫的占80%,能堅持下來的卻寥寥無幾,大多半途而廢,究其原因是孩子堅持不下來,缺乏意志力。二是缺乏自控力。大多學生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玩游戲,他們禁不住網絡游戲的誘惑,玩起來就控制不住自己。有的癡迷游戲玩至深夜,連作業也完不成,更有甚者上網吧逃學。三是缺乏耐力。近年來,老師們普遍感到現在的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遠不如從前的學生,他們對完成學習任務缺乏耐心與毅力,作業中遇到難題就逃避,學習中一有困難就放棄。父母費盡千辛萬苦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反而助長了學生的享樂思想,他們不想付出,總想享受,干點活嫌累,寫作業怕多,上學車送,放學人接,變得非常嬌氣,不能吃苦。四是缺乏承受力?,F在的學生抗挫折的能力極差,考試成績不佳就一蹶不振,犯了錯誤就氣餒,家長批評幾句,他們不是從師長的引導中認識錯誤,樹立起克服困難的信心與勇氣,而是灰心喪氣,有的使性子、耍脾氣,甚至離家出走或尋短見。學生的神經脆弱到如此嬌嫩的程度,致使許多老師、家長教育學生時顧慮重重。我在思考:學生沒有一顆堅強的心,怎能承受起未來生活的重任?因此,對學生進行“礪志教育”,培養他們的意志力是我們教育的另一任務。
三、用國學化育學生的心靈
(一)喚醒沉睡的愛心
教育首先是讓學生學會做人,而愛心的培養又是做人的基礎。孩子缺少愛心,我把“愛心教育”作為國學教育的核心內容。國學教材中很多教育內容就是對學生進行愛心培養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庇凶釉唬骸靶⒌芤舱?,其為仁之本與!”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幼,以及人之幼。”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狈t問仁。子曰:“愛人?!弊迂晢柸?。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泵献釉唬骸皭廴苏?,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弊釉唬骸叭蔬h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庇眠@些充滿“仁愛”內容教育學生,使學生學會愛。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弊鳛橐粋€人來講,“仁愛”思想的體現首先是孝敬父母,從愛身邊最親近的人開始,到愛他人,到愛祖國,到愛全人類,并把這種對人類的愛播及到自然萬物,宇宙世界,實現博愛。這種愛的感受與回報,是由親而疏,由近及遠,像一個光點一樣由中心向四周輻射??鬃舆@種愛的教育遵循人性的發展,為我們揭示的是教育的本質和規律。受到孔子教育思想的啟迪,對學生愛心的培養首先從愛父母開始,這樣愛心教育遵循學生情感發展的規律,使我們的教育“不凌節而施”。
(二)養成知書達理的習慣
國學教育從學生最基本的行為規范——“禮”入手,不但讓學生 “知禮”,而且在養成教育中“守禮”,把“禮”的教育形成一種習慣,習為一種道德,從而使學生學會如何做人、做事。
管理學生的紀律是每個教師的工作職責,更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容。一直以來我們都教育學生要遵守紀律,但沒有從根本上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遵守。所以我們的教育是成為一種要求、一種條令、一種規定,一種命令,在學生看來是束縛,因此,學生的紀律屢教屢犯。沒有從根本上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認識到紀律的重要性,自然很難外化為一種自覺的行動。我從國學中尋找教育的突破口??鬃訉W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中記載他教育兒子的只有兩句話“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庇纱丝磥?禮對做人的重要性.于是我把“不學禮,無以立”作為國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禮”的教育,引導學生通過對“禮”的理解達到我們紀律教育的目的。
四、收獲教育的春天
(一)學生受益
學生學國學,使優秀的祖國文化滋潤進他們求知的心田。學生除背誦國學教材內容外,又知道教育意義的小故事。“腹有詩書氣自華”,學生的變化是由內而外的,是在國學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中,培養品德,滋養心靈,改變氣質。
(二)家長贊成
通過調查了解,我們了解到,對于學校開設的國學課,學生家長非常支持,從兒時開展“國學”教育,會使孩子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陶冶心靈,學生的認識從知開始才有了行,明理是內在的,行動是外在的。包括家庭的倫理道德,學校的勵志規范,社會的知書達理。
(三)專家肯定
國學教育的開設,許多領導、專家給予熱情指導,并作出推薦。
把德育教育根植于濃重的民族優秀文化氛圍中,讓孩子的認知在不知不覺中得以升華。
(四)社會認可
作為家長,我們無不是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我們總希望我們的孩子:從小愛學習、成績好、聰明活潑、上好大學!進入社會后,會做人、善做事、出人頭地、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經典教育至少能幫上一點我們實現如上的目標! 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說:“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如果在孩子可塑性很強的時候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那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錯過這個時期后悔就來不及了!
古人強調,知與行統一,而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我們的生命理念是經常脫節的!這是最吃勁兒的地方!這是教育的核心!生命落實到生活!生活成就生命!這個是什么?這個就是教育!
篇三:什么是國學?
什么是國學?
“國學”一詞,古已有之?,F如今“國學”之意是指以中國傳統文化典籍為載體,表現中華民族傳統社會價值觀與道德倫理觀的思想體系,是從古至今無數代人智慧與汗水的結晶,經受歷史的錘煉打磨與自然的甄選淘汰,終成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寶,受無數世人所矚目與敬仰。
“國學”在中國古代,指的是國家一級的學校,與漢代的“太學”相當。唐代貞元中,李勃隱居讀書于廬山白鹿洞,至南唐時,在其遺址建學館,以授生徒,號為“廬山國學”。到宋代,又改稱“白鹿洞書院”,這時的“國學”實為藏書與講學之所,先如今也有很多這種書院了,比如明德書院?!皣鴮W”一詞,古已有之?!吨芏Y·春官宗伯·樂師》言:“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薄抖Y記·學記》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睂O詒讓在其所著《周禮·正義》中指出:“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也?!庇纱丝梢?,“國學”在中國古代,指的是國家一級的學校,與漢代的“太學”相當。此后朝代更替,“國學”的性質和作用也有所變化。
談到對國學的觀察、思考和認識,北京市老百姓國學會執行會長鄧衛東提出了嶄新的國學觀,對理解國學的概念、把握國學的定義,提供了嶄新的角度視野。國學,首先是自然國學。國學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國學是一陰一陽謂之道,國學是天地根是天長地久是天尊地卑,國學是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國學是生生謂易生生不息是綿綿若存,國學是自然是客觀,是偉大的規律,是永恒的真理。在很多人為歸儒歸釋歸道以及國學與馬克思主義等等問題糾結紛爭的今天,回歸到最初最基礎的面貌去認識國學,有著更加清醒而緊迫的現實意義。國學,其次是生命國學。國學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國學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國學是油鹽醬醋茶,是吃喝拉撒睡,是生老病死故,是衣食住行修,是成人成才成圣成賢,是成長成功成熟大成。在“全民投機”的時代,在機會主義泛濫的今天,生命國學有可能讓我們更加真實而幸福。
國學,再其次是家庭國學。國學是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國學是家和萬事興家興財源旺,國學是人的身心落地生根的根據地,是在高壓環境下不竭的動力加油站,是在充滿了誘惑的社會里面的指南針定海神針,是在劇烈變化的時代里面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的潤滑劑。在強調個性解放以及民族創新的今天,我們尤其需要強調家庭、家族、國家、人類一家、地球一家、宇宙一家的家庭國學觀念。